当然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甚至很可能不正确。但是我在说的时候,肯定要把我的看法当作正确的来说。评判留给诸位。在我看来,影片的主题是反宗教的,至少是非宗教的。是灵与肉的冲突没错,是受折磨的灵魂。但是受折磨本身,并不美,并不崇高。按照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解,一个受折磨的灵魂,折磨这个灵魂的,一定不是上帝,而是魔鬼。上帝会考验人,可能还会意欲人,但是不会折磨人。(当然不是说不受折磨的灵魂就不是魔鬼。可能是赤裸裸的魔鬼,可能是顽强地承受苦难的上帝子民。但是特别表现的极端折磨的灵魂,不是说这个人是魔鬼,而是他所承受的折磨一定来自魔鬼。)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凡,到《罪与罚》的拉斯科利尼科夫,到《群魔》(又译《鬼》)的尼古拉斯塔夫罗金,到《白痴》里的那个一直要死但一直没死的(名字比较难记)的配角。由于我是从这一点出发的,所以影片中灵魂备受折磨的耶稣基督,在我看来是一个类似的,人。对这个人,我感到深切的同情和惋惜,感到这个受折磨的人物所具有的代表性。但是,我不认为这是值得赞扬的典范,我也不能在其中看到神性。
必须确认的是,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其情节是暧昧的,有一层朦胧。所以观众不应当认为作者是在以完全确定的语气来重新诠释作者心中的耶稣基督。而是要注意,这种模糊,和不确定,就是耶稣基督折磨的重要来源。
固然也可以这样来看:故事是确定的,故事中是存在上帝和魔鬼的,存在神迹的,耶稣确实是弥赛亚,是为了人的罪恶做了牺牲。但是,我看来,不是。看结尾那半个小时的令人惊心动魄的高潮。你认为存在神迹,耶稣基督的守护天使把耶稣基督从十字架上拯救下来并一直守护伴随。“你认为上帝真的需要你去牺牲么?上帝让亚伯拉罕拿他的儿子做牺牲,但在他举刀要杀死自己儿子的瞬间,上帝拦住了他。这只是为了试验。”好,合乎情理,然后耶稣逃走,娶妻生子,过上了世俗的生活。然后他遇到了皈依上帝因而改名的圣徒保罗,发现了以自己名义传教的虚伪。然后耶稣老去到弥留之际,这时罗马人洗劫耶路撒冷,摧毁了圣殿。扫罗改名保罗,重要人物,符合史实;罗马人摧毁耶路撒冷在公元70年左右,耶稣此时应70岁左右,处于弥留之际,也很说得过去。然后四名门徒依上帝旨意来看他,最重要的门徒犹大(关于犹大人物形象的改变,晚些再来叙述),痛斥耶稣背叛上帝,逃离十字架,因而招致耶稣撒冷的毁灭。而那所谓的守护天使,实际上乃是魔鬼的化身。耶稣在绝望、愧疚和悔恨的惊呼中……
却又突然回到了十字架上!刚才的一切,全部都是幻想,是他自己的想象!而我们还以为是另一种可能的现实 (Alternate Reality) !观众也许会说,原来这才是最后的诱惑,魔鬼诱惑和欺骗,要基督不去牺牲,但是基督抵抗住了这一诱惑,为所有人做了牺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于是笑着说:“事成了!事成了!” (It's accomplished! It's accomplished!) 然后光荣地死去。但是请别忘记,这一切只是他刚才的想象。魔鬼的诱惑是在他想象中的;而他,根本不可能接受这个诱惑!这个诱惑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受折磨的灵魂。
我们串一遍耶稣在十字架上说的三句话。下面的人都在嘲笑自己,自己是被嘲笑的对象。于是,耶稣的第一句话:“主啊,原谅他们吧。”表示宽恕。过了一会,开始无法忍受肉体上的痛苦,无法忍受下面人们的取笑,无法忍受跪在人群中的母亲的悲伤,无法忍受自己同旁边的盗贼罪犯一同被钉,被展览。于是,耶稣的第二句话,“主啊,你为何弃我而去?”一种悲鸣。然后,幻想中的守护天使,也就是魔鬼的化身和诱惑,出现了。把他从十字架救下,并以亚伯拉罕之例,说服他不必牺牲,有牺牲的勇气已足够。这不是魔鬼的诱惑,是自己在幻想中对自己的解脱。现实必然侵入幻想,而幻想所能做的,只是为了幻想而扭曲现实。想象中的耶稣,手脚开始流血。他在想象中确认,自己若不牺牲,耶路撒冷必然毁灭。这时回到现实,自己还有机会牺牲,因而感到无比幸福。于是,耶稣的第三句话,“事成了!事成了!”对于世俗人士,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三句话都是在圣经中,并非作者编造的。 所以作者并非是以自己的目的而改造耶稣基督。来源全都在圣经文本当中。
关于犹大的人物形象,与人们所想象的叛徒不同,而是一个意志坚定的革命者形象,是十二门徒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的意志似乎比耶稣还要坚定,而且是极为忠诚的。这是与现代发现的《犹大福音》一致的。犹大为什么要背叛耶稣基督?因为耶稣基督在幻想中,认为自己将要先知以利亚一样死去;他认为上帝决定牺牲他来拯救世人的罪,而他将在三天后复活对这个世界进行审判。这是他的上帝交给他的使命。他相信这是他的使命,但又意志薄弱不敢完成。他尝试领导追随者在圣殿举行起义发动革命(这也是犹大希望的),但在最后一刻,他退缩了,晕倒了。于是只有命令忠诚的犹大来“背叛”自己,把自己送到十字架上,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犹大之吻,也不是叛徒和欺骗之吻,而是忠诚友谊与纪念。
下面,大概地说下前面的一些东西。耶稣去沙漠等待上帝启示,他说见不到上帝他不离开,魔鬼三次假装上帝来诱惑他。第一次,魔鬼化身为蛇,说“你是因为孤独,你其实只想要女人和家庭。”,被耶稣赶走了;第二次,魔鬼化身为狮,说“你的心太贪婪了,但是假装谦卑,你想要征服世界。我给你想要的权力”,也被赶走了。第三次,魔鬼化身为火焰,说“你想要成为上帝。你就是上帝。与我一起统治所有生者与亡者吧。”耶稣说,“你是撒旦?”然后撒旦消失,眼前出现苹果树(之前此树曾出现过),耶稣摘下一只苹果,咬一口,那苹果是鲜血做的。火焰撒旦再现,说到“我们会在相见的。”然后再次消失。然后在耶稣脚下出现一把斧头,耶稣捡起。决意用斧头消灭世界的末日先知,施洗者约翰从背后出现,对他说 "You are the One",鼓励他行上帝之法。约翰消失,耶稣以那斧头去斩苹果树,三斩不断。这都是幻想而不是现实的神迹,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而这整个过程是灵的自我膨胀。膨胀的结果是,他认为自己就是上帝。他返回到他的门徒那里,说,施洗者约翰用水为人施洗,而我则要用火焰为世人施洗。但是,火焰不正是撒旦最后的化身么。耶稣在门徒面前从胸透掏出自己的心来,正如走之前从胸口掏出的苹果。而那时吃完苹果所撒下的苹果籽,所长出的苹果树,正是三斩不断的那颗。魔鬼没有诱惑他吃那个苹果。但是他在去沙漠前就已经吃下苹果了。
灵与肉的纠结,也许问题在于灵不能忍受肉的现实,肉在灵看来是丑陋的,灵一定要挣脱出去,甚至为了挣脱而要消灭肉,而肉却是不可超越的,消灭了肉,灵也一同死亡。Superiority, Transcendence, 无处存在。
耶稣基督的毁灭,也正是这种疯狂的必然。疯狂到不认自己的母亲。疯狂到幻想自己的使命就是死去为世人的罪做牺牲,疯狂到认为自己死后三天会复活,疯狂到勉强犹大举报自己来实现这一使命。疯狂到认为自己是上帝。如若果真相信,又怎么会在等待罗马人逮捕自己的时候惊慌失措,紧张不安呢?因为你不可能相信,心里会始终有个地方在怀疑,这一切不可能是真的。如果他果真彻底相信,为什么在十字架上,会幻想自己被守护天使拯救,然后娶妻生子,远离世事,而且对传教的保罗说道,
I live like a man now. I work, eat, have children. I enjoy my life. For the first time, I'm enjoying it. Do you understand me?虽然这是在幻想中,但这正是魔鬼第一次化身为毒蛇的诱惑,也正是最平常最理智的现实生活,他的心里还是向往这样的生活。但是一旦这样的生活实现了——虽然只是在幻想中实现!——他就又要超越了,又要痛恨与愧疚,又要去拯救这个不需要拯救也无法拯救至少不能依靠自杀作为牺牲来拯救的世界。幻想自己应当死去,让自己成为要被捉拿的对象,派人去举报自己。这只是一次令人惋惜的迂回的自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