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在现代中国是部难得的作品。金庸的文字功底确实深厚。遣词造句都十分恰当,游刃有余。既有严肃和腔调,又不失幽默。表现出一种全面修养之下圆润。其风格简直可以作为汉语文学的典范。庄重而生动,叙述者表现出一种大度,既知晓全局又在叙述中留有余地。语气半在事外,半在事中,叙述者对人物处在一种既超然又并非冷漠的态度之中。这种风格及其罕见,非长久洞察世事,必定达不到。
在思想上,书中相对地包含有较多佛家的思想。对于像我这样初开窍的人,有相当的引导作用。在天龙寺中提到的双树枯荣、常乐我净;在天台山提到的十四不答;玄苦死时所提到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之苦;等等,对人颇有启发。虽然书中也提到了儒家的家国大义和道家的逍遥,甚至有周易,但无疑这些都远不是重点。但不能认为金庸是借此来表达他佛家的观点。他不是用小说来表达思想的。金庸的思想是非常不严肃的,如果他有思想的话。对他来说,小说是第一位的,思想只是偶尔的附带品。并非为表达想法而写作。
但仅就文学方面,虽然风格很纯熟,但作品远非完美。在结构方面,甚至远非优秀。《天龙八部》中的人物众多,空间广大,这样的题材实在难以驾驭。而金庸事实上并没有驾驭此题材的能力。因此弱点非常明显。故事的软硬伤很多。
故事开始的段誉线,叙述是非常清晰的。金庸在段誉线组织好了大体结构,早早种下段誉的身世作为故事的最终谜底(仔细看最早段誉和木婉清被关石室一节,先后两次入谷时金庸对段正淳和刀白凤的笔墨。不得不说,金老做事确实细致。无愧"留有余地"四字。);埋下逍遥派的伏线;段延庆、鸠摩智出场;北乔峰、南慕容先埋伏线,在段誉线的最后(变装)出场。段誉线结束时,除了逍遥派仍然作为伏线,所有重要人物都已亮相。
但是乔峰是个意外。读者一直以为《天龙八部》是"段誉奇遇记",却不知不觉发现故事的主角不知不觉的从段誉变成了乔峰。乔峰是最特殊的主角,因为他最开始就有天下无敌的武功。这很可能说明,金庸最初的考虑并未把乔峰作为主角。但对这个人物的钟爱使得他不禁改了想法。不可否认,乔峰的故事是最感人的。没有乔峰的《天龙八部》,就真的只是"段誉奇(开)遇(挂)记"了。但由此开始,金庸最初的设计不得不进行重大变动。
逍遥派是最初设下的一大"宝箱"。这个宝箱毫无疑问是原来要送段誉这个开挂男的。但是在乔峰线不断展开后,金庸发现,这个宝箱如果仍由段誉收下的话,会引起两个主角的重大失衡。于是就需要临时创造一个无名氏来继承这个宝箱。虚竹,一个除了外挂毫无特色的人物。他继承了本该由段誉继承的神功和门派。这样我们也就明白为何西夏公主作为主角的妻子却毫无着墨,毫无存在感。(在新版中这个公主给了名字和与李秋水近似的阴毒形象。)而主角的母亲叶二娘形象也相当之弱。
虚竹作为主角,也需要和另外两个结义兄弟一样,要有个身世谜题。于是玄慈方丈和叶二娘被乱点鸳鸯。作为主角身世又要足够高,又要与其他兄弟的父亲有所纠葛。这不但大大毁伤了玄慈方丈应有的形象,还又使得萧远山的故事出现大量难以解释的疑问。本来金庸的设计应该是,萧远山在丐帮杏子林大会之后才得知乔峰是自己的儿子,由此他才开始复仇。从乔三槐夫妇、玄苦、(徐长老、)谭公谭婆、赵钱孙、单正一家,直追到天台山智光大师。在丐帮杏子林大会上,单正明言自己家里有几封"带头大哥"的信。单正为隐瞒带头大哥的身份而焚烧信件,最终引起大火。因为萧远山有杀人的动机,却没有纵火的动机。在烧信的过程中,萧远山对于带头大哥的署名,可能看到也呢能没看到。这里面作者本来仍然拥有足够的空间。
但是萧远山居然二十多年前就知道带头大哥的身份。那么他为何不与儿子相认?眼看着儿子领导丐帮对抗辽国?又为何三十年后才开始大开杀戒复仇?统统不合逻辑。只有在杏子林大会之后得知自己儿子身份才可能。明知自己复仇的债被错误地记在儿子的名下,一面却忍不住心中的仇恨与三十年的不平。因为对自己的儿子抱有羞愧,所以不敢相认。这就变得十分合理。
在设定好三兄弟后,金庸就构思了一场矛盾集中爆发。地点则被选为少林寺。少林寺大战在虚竹线之后。虚竹之所以是少林弟子,恐怕就是因为好去好会。三线交汇于少林寺。各大门派云集。段延庆和鸠摩智这两大酱油再次作为陪衬出现。三兄弟在天下英雄面前对抗三个反派,尽显英雄豪气。 但是首先就有一个大问题,反派不够三个。段延庆和鸠摩智最初就是作为最终大彻大悟,要被洗白的人物。丁春秋和慕容复是原先就设定好的反派人物,没有问题。少一个。
金庸很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为了少林寺大战,一切都是可以牺牲的。所以把乔峰在辽国安顿之后,要有一个反派人物出现并把乔峰"勾引"到少林寺来。这个人就是临时拿起的游坦之。游坦之的故事很多精彩之处。金庸特意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游坦之的受难与"成长"。但是这无法掩盖游坦之这个临时工的身份。可以说游坦之的出场就注定了阿紫的悲剧。乔峰是游坦之的杀父仇人,而游坦之也不知道带头大哥的身份。如何让乔峰追着游坦之跑?只有牺牲阿紫。可怜阿紫一个本来已经完全洗白的人,又跌入沥青的无底洞。
游坦之线干扰了故事进度。丁春秋线和慕容复线又使得虚竹线先天不良。尽管如此,天下第一门派逍遥派的故事仍然使得虚竹线显得很精彩。但是丁春秋和慕容复的故事,以支线和片段的形式存在,自身更是发育不良。正面表现不足,便不得不以失败者身份收场。丁春秋被收监。慕容复之后更变成失败者的同义词。而游坦之这个人物在少林寺大战后,更是显得多余,尾大不掉,难以处理。
尽管有以上如此种种。《天龙八部》仍然是一部相当难得的小说。文字若明若暗,评论时有时无。读者完全被引入到书中人物的立场。《天龙八部》第一次让我意识到小说中对于人物动机的操纵。有动机,有反动机。一切以意而动。因而唯一动者,意也。但是丁春秋和慕容复这两人,金庸始终拒绝洗白,是他的不足。段正淳的人物形象,为了其他主角服务,前后变动似乎也颇不合理。
《天龙八部》的两大特别设定,一个是世界的衰退,一个是华夷之辩。前者是令人欣赏的,后者却似有不足之处。
《天龙八部》中武林高手之多,武学之繁盛,门派之繁杂,可以说在金庸所有的正式作品中空前绝后。在时间设定上也几乎是最早的。天龙寺本因方丈说"当此末世,武学衰微。"大理段氏此时已经没有人有足够内力练成六脉神剑。在传奇门派逍遥派,从无崖子的师父到无崖子师兄弟三人,再到无崖子的徒弟丁春秋与苏星河,再到他们两人的徒弟,星宿派杂兵和函谷八友,一代不如一代。听香水榭青城派与秦家寨一节,两个小门派的精华武艺也如同流水失不可追。除了两个开挂的主角外,统是后代不胜前代。即使是乔峰的降龙十八掌,新版中也被改为降龙廿八掌,流失了十掌。虽然乔峰说,这十掌变化繁杂而威力不如前面十八掌;又虽然,字面叙述说"经乔峰和虚竹删繁就简"威力不降反增。而事实上是乔峰决定自尽,要在一两天内要为降龙廿八掌和打狗棒法找传人。新版中易筋经的设定变成一书两经,字面是易筋经,隐文是来自天竺的瑜伽武学神足经(之一)。而游坦之最后扔掉这本多次泡烂已损失多页的易筋经。
非止已有武学遗失,更有侠义精神的流失。(所以乔峰必须死。)《天龙八部》从开始不断就是对这个虚设的侠义精神的破坏。万劫谷中段正明要救段誉,但得知青袍客是段延庆便只能撤退,也不敢向天龙寺高僧求救。鸠摩智挑战天龙寺,天龙寺最终认输,因为毕竟是以多敌少。小镜湖段延庆与段正淳对决,段正淳下令属下不得干预二人对决,另外三大恶人也不出手。褚万里拼死,段延庆居然也心颇不忍。当乔峰出手干涉,段延庆自知不敌便立刻放弃,与众撤走。鸠摩智心狠计深,虽屡起杀意,却也从未杀一人。即使是丁春秋和苏星河对决,星宿派弟子只是大吹马屁,没有一人乘机暗害苏星河或他人。天山童姥和李秋水二人均心狠手辣,互相恨之入骨,但二人也从未对对方的部属下手。(慕容在少林寺大战身败名裂,因为他是偷袭段誉,正面对决一败涂地,而第二次偷袭更失败被擒,被人离地举起。)但上面只是高手。听香水榭一节青城派和秦家寨是没有以多欺少的负罪感的。聚贤庄上在场的"群雄"也是丝毫没有以多欺少的负罪感,甚至截然相反,颇认为自己是大义一方。谭婆和单正更要向垂死的阿朱出手,更是狭义尽显。
而且《天龙八部》中有暗地里偷武学秘笈的,但是没有人明争明抢的。射雕英雄传中五人比武争九阴真经,已是落了下乘。更不要说为抢得秘笈而不择手段的。在天龙寺,枯荣大师更是对送上门的少林绝技不予一睬,教训几位本字辈高僧专心练自家的一阳指。而他自己更是专练自创的枯禅。因为天龙八部的侠义是基于个人和姓氏门第的侠义。《天龙八部》中的对决多是高手个人之间的对决。不论是为争无崖子,还是争逍遥派掌门,还是争大理皇位。大多都是为了私仇窃恨。拥有一个高手就可以兴起一个门派,而失去一个高手一个门派就此没落。门派以高手而有价值;高手并不以门派具有价值。因而《天龙八部》中很多高手并没有门派。门派只是帽子上的羽毛。大理段氏和姑苏慕容氏两门拥有大量高手。在小镜湖,乔峰认为,大理三公都具有开门派的实力。在听香水榭,包不同则表现出秒杀一般门派的实力。丐帮四长老与包风大约持平。传奇门派逍遥派,但武林没人听过逍遥派的名字,因为听过这个名字的都得死。即使是谭公谭婆赵钱孙,也没人知道他们的门派。
但是侠义不敌狡诈,英雄不敌群氓。因而丁春秋得以打败无崖子。玄难、苏星河死于逍遥三笑散。玄痛死于游坦之寒冰掌。杏子林丐帮全体因"悲酥清风"而被擒受辱。川南某地,段誉与后宫困于醉人峰,其父母叔婶则困于悲酥清风,血溅满堂。乔峰于聚贤庄,几于丧命。而小说最后更是以辽国大军战翻群雄。武功高的对付不了武功底的人来车轮战。有武功的人打不过没有武功的士兵。雁门关外,灵鹫宫九天九部加三十六岛七十二洞,大理皇帝加三公,还有少林高僧与丐帮长老。可惜契丹皇帝出头喊话,给了两个开挂兄弟出手犯规的机会。否则,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如果辽国的大军继续前进,这些螳臂挡车的南蛮匪徒难道能够阻挡的了吗?
在思想上,书中相对地包含有较多佛家的思想。对于像我这样初开窍的人,有相当的引导作用。在天龙寺中提到的双树枯荣、常乐我净;在天台山提到的十四不答;玄苦死时所提到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之苦;等等,对人颇有启发。虽然书中也提到了儒家的家国大义和道家的逍遥,甚至有周易,但无疑这些都远不是重点。但不能认为金庸是借此来表达他佛家的观点。他不是用小说来表达思想的。金庸的思想是非常不严肃的,如果他有思想的话。对他来说,小说是第一位的,思想只是偶尔的附带品。并非为表达想法而写作。
但仅就文学方面,虽然风格很纯熟,但作品远非完美。在结构方面,甚至远非优秀。《天龙八部》中的人物众多,空间广大,这样的题材实在难以驾驭。而金庸事实上并没有驾驭此题材的能力。因此弱点非常明显。故事的软硬伤很多。
故事开始的段誉线,叙述是非常清晰的。金庸在段誉线组织好了大体结构,早早种下段誉的身世作为故事的最终谜底(仔细看最早段誉和木婉清被关石室一节,先后两次入谷时金庸对段正淳和刀白凤的笔墨。不得不说,金老做事确实细致。无愧"留有余地"四字。);埋下逍遥派的伏线;段延庆、鸠摩智出场;北乔峰、南慕容先埋伏线,在段誉线的最后(变装)出场。段誉线结束时,除了逍遥派仍然作为伏线,所有重要人物都已亮相。
但是乔峰是个意外。读者一直以为《天龙八部》是"段誉奇遇记",却不知不觉发现故事的主角不知不觉的从段誉变成了乔峰。乔峰是最特殊的主角,因为他最开始就有天下无敌的武功。这很可能说明,金庸最初的考虑并未把乔峰作为主角。但对这个人物的钟爱使得他不禁改了想法。不可否认,乔峰的故事是最感人的。没有乔峰的《天龙八部》,就真的只是"段誉奇(开)遇(挂)记"了。但由此开始,金庸最初的设计不得不进行重大变动。
逍遥派是最初设下的一大"宝箱"。这个宝箱毫无疑问是原来要送段誉这个开挂男的。但是在乔峰线不断展开后,金庸发现,这个宝箱如果仍由段誉收下的话,会引起两个主角的重大失衡。于是就需要临时创造一个无名氏来继承这个宝箱。虚竹,一个除了外挂毫无特色的人物。他继承了本该由段誉继承的神功和门派。这样我们也就明白为何西夏公主作为主角的妻子却毫无着墨,毫无存在感。(在新版中这个公主给了名字和与李秋水近似的阴毒形象。)而主角的母亲叶二娘形象也相当之弱。
虚竹作为主角,也需要和另外两个结义兄弟一样,要有个身世谜题。于是玄慈方丈和叶二娘被乱点鸳鸯。作为主角身世又要足够高,又要与其他兄弟的父亲有所纠葛。这不但大大毁伤了玄慈方丈应有的形象,还又使得萧远山的故事出现大量难以解释的疑问。本来金庸的设计应该是,萧远山在丐帮杏子林大会之后才得知乔峰是自己的儿子,由此他才开始复仇。从乔三槐夫妇、玄苦、(徐长老、)谭公谭婆、赵钱孙、单正一家,直追到天台山智光大师。在丐帮杏子林大会上,单正明言自己家里有几封"带头大哥"的信。单正为隐瞒带头大哥的身份而焚烧信件,最终引起大火。因为萧远山有杀人的动机,却没有纵火的动机。在烧信的过程中,萧远山对于带头大哥的署名,可能看到也呢能没看到。这里面作者本来仍然拥有足够的空间。
但是萧远山居然二十多年前就知道带头大哥的身份。那么他为何不与儿子相认?眼看着儿子领导丐帮对抗辽国?又为何三十年后才开始大开杀戒复仇?统统不合逻辑。只有在杏子林大会之后得知自己儿子身份才可能。明知自己复仇的债被错误地记在儿子的名下,一面却忍不住心中的仇恨与三十年的不平。因为对自己的儿子抱有羞愧,所以不敢相认。这就变得十分合理。
在设定好三兄弟后,金庸就构思了一场矛盾集中爆发。地点则被选为少林寺。少林寺大战在虚竹线之后。虚竹之所以是少林弟子,恐怕就是因为好去好会。三线交汇于少林寺。各大门派云集。段延庆和鸠摩智这两大酱油再次作为陪衬出现。三兄弟在天下英雄面前对抗三个反派,尽显英雄豪气。 但是首先就有一个大问题,反派不够三个。段延庆和鸠摩智最初就是作为最终大彻大悟,要被洗白的人物。丁春秋和慕容复是原先就设定好的反派人物,没有问题。少一个。
金庸很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为了少林寺大战,一切都是可以牺牲的。所以把乔峰在辽国安顿之后,要有一个反派人物出现并把乔峰"勾引"到少林寺来。这个人就是临时拿起的游坦之。游坦之的故事很多精彩之处。金庸特意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游坦之的受难与"成长"。但是这无法掩盖游坦之这个临时工的身份。可以说游坦之的出场就注定了阿紫的悲剧。乔峰是游坦之的杀父仇人,而游坦之也不知道带头大哥的身份。如何让乔峰追着游坦之跑?只有牺牲阿紫。可怜阿紫一个本来已经完全洗白的人,又跌入沥青的无底洞。
游坦之线干扰了故事进度。丁春秋线和慕容复线又使得虚竹线先天不良。尽管如此,天下第一门派逍遥派的故事仍然使得虚竹线显得很精彩。但是丁春秋和慕容复的故事,以支线和片段的形式存在,自身更是发育不良。正面表现不足,便不得不以失败者身份收场。丁春秋被收监。慕容复之后更变成失败者的同义词。而游坦之这个人物在少林寺大战后,更是显得多余,尾大不掉,难以处理。
尽管有以上如此种种。《天龙八部》仍然是一部相当难得的小说。文字若明若暗,评论时有时无。读者完全被引入到书中人物的立场。《天龙八部》第一次让我意识到小说中对于人物动机的操纵。有动机,有反动机。一切以意而动。因而唯一动者,意也。但是丁春秋和慕容复这两人,金庸始终拒绝洗白,是他的不足。段正淳的人物形象,为了其他主角服务,前后变动似乎也颇不合理。
《天龙八部》的两大特别设定,一个是世界的衰退,一个是华夷之辩。前者是令人欣赏的,后者却似有不足之处。
《天龙八部》中武林高手之多,武学之繁盛,门派之繁杂,可以说在金庸所有的正式作品中空前绝后。在时间设定上也几乎是最早的。天龙寺本因方丈说"当此末世,武学衰微。"大理段氏此时已经没有人有足够内力练成六脉神剑。在传奇门派逍遥派,从无崖子的师父到无崖子师兄弟三人,再到无崖子的徒弟丁春秋与苏星河,再到他们两人的徒弟,星宿派杂兵和函谷八友,一代不如一代。听香水榭青城派与秦家寨一节,两个小门派的精华武艺也如同流水失不可追。除了两个开挂的主角外,统是后代不胜前代。即使是乔峰的降龙十八掌,新版中也被改为降龙廿八掌,流失了十掌。虽然乔峰说,这十掌变化繁杂而威力不如前面十八掌;又虽然,字面叙述说"经乔峰和虚竹删繁就简"威力不降反增。而事实上是乔峰决定自尽,要在一两天内要为降龙廿八掌和打狗棒法找传人。新版中易筋经的设定变成一书两经,字面是易筋经,隐文是来自天竺的瑜伽武学神足经(之一)。而游坦之最后扔掉这本多次泡烂已损失多页的易筋经。
非止已有武学遗失,更有侠义精神的流失。(所以乔峰必须死。)《天龙八部》从开始不断就是对这个虚设的侠义精神的破坏。万劫谷中段正明要救段誉,但得知青袍客是段延庆便只能撤退,也不敢向天龙寺高僧求救。鸠摩智挑战天龙寺,天龙寺最终认输,因为毕竟是以多敌少。小镜湖段延庆与段正淳对决,段正淳下令属下不得干预二人对决,另外三大恶人也不出手。褚万里拼死,段延庆居然也心颇不忍。当乔峰出手干涉,段延庆自知不敌便立刻放弃,与众撤走。鸠摩智心狠计深,虽屡起杀意,却也从未杀一人。即使是丁春秋和苏星河对决,星宿派弟子只是大吹马屁,没有一人乘机暗害苏星河或他人。天山童姥和李秋水二人均心狠手辣,互相恨之入骨,但二人也从未对对方的部属下手。(慕容在少林寺大战身败名裂,因为他是偷袭段誉,正面对决一败涂地,而第二次偷袭更失败被擒,被人离地举起。)但上面只是高手。听香水榭一节青城派和秦家寨是没有以多欺少的负罪感的。聚贤庄上在场的"群雄"也是丝毫没有以多欺少的负罪感,甚至截然相反,颇认为自己是大义一方。谭婆和单正更要向垂死的阿朱出手,更是狭义尽显。
而且《天龙八部》中有暗地里偷武学秘笈的,但是没有人明争明抢的。射雕英雄传中五人比武争九阴真经,已是落了下乘。更不要说为抢得秘笈而不择手段的。在天龙寺,枯荣大师更是对送上门的少林绝技不予一睬,教训几位本字辈高僧专心练自家的一阳指。而他自己更是专练自创的枯禅。因为天龙八部的侠义是基于个人和姓氏门第的侠义。《天龙八部》中的对决多是高手个人之间的对决。不论是为争无崖子,还是争逍遥派掌门,还是争大理皇位。大多都是为了私仇窃恨。拥有一个高手就可以兴起一个门派,而失去一个高手一个门派就此没落。门派以高手而有价值;高手并不以门派具有价值。因而《天龙八部》中很多高手并没有门派。门派只是帽子上的羽毛。大理段氏和姑苏慕容氏两门拥有大量高手。在小镜湖,乔峰认为,大理三公都具有开门派的实力。在听香水榭,包不同则表现出秒杀一般门派的实力。丐帮四长老与包风大约持平。传奇门派逍遥派,但武林没人听过逍遥派的名字,因为听过这个名字的都得死。即使是谭公谭婆赵钱孙,也没人知道他们的门派。
但是侠义不敌狡诈,英雄不敌群氓。因而丁春秋得以打败无崖子。玄难、苏星河死于逍遥三笑散。玄痛死于游坦之寒冰掌。杏子林丐帮全体因"悲酥清风"而被擒受辱。川南某地,段誉与后宫困于醉人峰,其父母叔婶则困于悲酥清风,血溅满堂。乔峰于聚贤庄,几于丧命。而小说最后更是以辽国大军战翻群雄。武功高的对付不了武功底的人来车轮战。有武功的人打不过没有武功的士兵。雁门关外,灵鹫宫九天九部加三十六岛七十二洞,大理皇帝加三公,还有少林高僧与丐帮长老。可惜契丹皇帝出头喊话,给了两个开挂兄弟出手犯规的机会。否则,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如果辽国的大军继续前进,这些螳臂挡车的南蛮匪徒难道能够阻挡的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