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只有200多页。这本《历史学》与其他三本,《美
学》、《逻辑学》、《实用哲学》(经济学与伦理学》,合在一起作为其 思想体系。从
维基百科来看,此人似乎不被重视。另三本著作似也不见中文版。
从感觉上来说,令人"不明觉厉",所以也不敢用"作者:书名"作为题目。最让人在
意的是克罗齐说话的风格。不是那么斩钉截铁,也不咄咄逼人。对他人不吝惜 赞
扬;但否定他人的话,仔细分析也很重。他对历史的看法,有的非常到位,有的则
似乎有些牵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当代人的重构,而真正的历 史是什
么,不得不抱有一种不可知的态度。这极正确。但是似乎不知如何,从不可知跳到
不必知,甚至全已知的态度。当然这一切都是精神的自我认知,从 这个角度又是
可以理解的。按照叔本华的词汇来讲,意志的自我映象。但克罗齐反对叔本华的
"意志",按他说来,是把人与不如人的动物乃至更不如人的 东西相等起来。表现
出强烈的古代希腊罗马的人本主义。
而既把历史作为精神自我的"发展"(这个发展是"应该"德语的 entwickeln
sich),克罗齐把历史看作由相对的不完善到相对的完善,而不论何时总是既有善
又有恶。这样既可认为是不断在变,又可认为是永恒不变。这似乎可融入叔本 华
的理论中。克罗齐明确反对今不如古,他抱着一种审慎的乐观看法。这种态度是应
特别鉴赏和学习的,是叔本华的不足。克罗齐提出的类似"知行合一" 的看法,反
对世外的圣人,反对愤世嫉俗,认为这是理性与经验的分立所造成的痛苦。这话叔
本华听到肯定受不了。对康德也说他明为严密准确,实为主观 任意。这一句话也
基本把康德否定完了。
在书所提到的大量人名,我都不认识,闻所未闻。这只能反出我知识的贫瘠。而书
中的行文方式,虽然翻译得并不很好,让人感到特别的语气。考虑到前面刚读完的
《唐吉诃德》,我认为更加说明法意西文化与英美德文化的不同。甚至觉得今天的科
学也带着明显的英德气息。克罗齐明确反对无穷,认为无穷是幻想,但 是今天各
项科学都无比热爱无穷,并为之所深陷泥潭而不可解。这恐怕要感谢德国人。虽然
今天在经济政治和舆论上,英德文化占有全面优势,但要全面地 构造和调整世界
观,必须了解法意西的思想以平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