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应该是俄罗斯人里最高大的一个。高尔基说,就表现力来说,只有莎士比亚可以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比。也许他不知道乔伊斯,但他不可能不知道托尔斯泰。说有讲俄罗斯文学的把教室在大白天拉上窗帘,也不开灯,漆黑一片,然后点一盏小灯,说这是普希金,再点一盏说这是果戈理,最后把所有窗帘拉开,大叫道,这是托尔斯泰!也可见与托尔斯泰同时代的陀似乎是那人不愿谈的。说有个写西方正典的人,写二十六个作家,在俄罗斯里只选托尔斯泰,问他为什么没有陀,他说那人身上总有一股邪气,而且是逢赌必输的赌徒。因此,在一定上说,陀算个异类么?
托尔斯泰的作品我只读过据说最伟大的《复活》。也许《战争与和平》写得更好些?但是他真的很差。我完全不能理解推崇托尔斯泰的人。看《复活》的感觉就是,作者是一个稍微有点良心,稍微有点观察力,精神有点不太正常的,有钱人。而陀在《罪与罚》里似乎给出了一个类似的角色斯维德里盖洛夫,而这个人最后杀死妻子,离开家到彼得堡,然后因为最后还是无法得到罗曼诺夫娜,把所有的钱行了"善",然后奇妙地自杀了。而托尔斯泰最后也是抛弃妻子,离家出走,郁郁而死。我认为这不能不说是讽刺。因为陀托是同时代的人,陀在中年的作品竟写出托晚年的命运?
废话结束说正题吧。《卡拉马佐夫》是伟大的作品。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弑父。说起来是一个恶人有三个儿子,还有一个仆人的私生子。按照分析是,长子德米特里,即米卡,代表人最原始的激情和欲望,为犯罪提供了勇气,他的位置是天堂和地狱两个深渊之间;次子伊凡,代表人脆弱的理性,为犯罪提供了理由,他的位置是地狱;三子阿廖沙,代表人未足的信仰,为犯罪提供的仅仅是有预感而未能制止,他的位置是天堂;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则是犯罪的实施者,是一切罪恶的化身。斯麦尔佳科夫的结局是自杀,然而这一自杀却不是出于悔罪卻是出于报复;其他三个儿子虽未犯罪,卻同样面对惩罚,德米特里是流放西伯利亚——还不清楚他会不会逃走;伊凡因为自己的愧疚而疯了,阿廖沙则是一次重大的挫折以及重生。再有,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远不如男性角色更加丰满充实。每个男性旁边都有一个女性。德米特里与格鲁申卡,伊凡与卡嘉,阿廖沙与丽莎,连斯麦尔佳科夫都有玛丽亚·孔德拉奇耶夫娜。更多地是通过纠葛把男性角色联系起来,如卡特里娜·伊凡诺芙娜(卡嘉)把德米特里和伊凡联系起来;格鲁申卡把费多尔,德米特里,阿廖沙联系起来;丽莎把阿廖沙和伊凡联系起来。还有就是两个小孩子的角色:柯里亚和丽莎。他们都是有特殊的才智和思想,远远超出她们的年纪,至少是远远超出一般的小孩子。作者在这里向众人谦虚地说,他的思想不过也就像一个小孩子,而且他直接地同时暴露出这两个小孩子的思想的超众,以及他们的脆弱和不足。这两个小孩子就是作者留下的希望,同时也是对社会提出的要求,要求社会能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按这么大的篇幅来看,《卡拉马佐夫》实际讲的故事情节算是相当少的,因为大部分篇幅都被人物对话占去了。但所有场景之间的安排,包括地点转换和时间间隔,都安排的十分恰当。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内心都有所不安,都有极强烈的表达欲望,说起话来都是滔滔不绝,而且不是期望对方承认自己的正确,倒往往是真诚地希望对方能找到自己的问题。所以,几乎剧中所有人物实际上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德米特里,伊凡,阿廖沙,斯麦尔佳科夫的会面和对话,事实上就是作者本人与本人的对话。而德米特里也说出了:上帝与魔鬼在打仗,战场就是人的心灵。
作者不有意使用故弄玄虚,但作者很巧妙的安排了德米特里藏在胸口荷包里的一千五百卢布,这在前半部分毫无提及,但在后面就成为极重要的东西,使德米特里这个人物的复杂程度和深刻程度大大提高。作者使用大部分笔墨像我们解释这完全是为了人物,直到让我们相信这丝毫不是为了显示作者的技巧。比起乔伊斯认为要在作品里使用高深晦涩的技巧,提高阅读门槛让一般人看不懂,到后来甚至是让专家也看不懂,让众人完全把精力投到他设下的迷宫里从而实现自我的不朽,(喘口气),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竭尽全力让人相信他是多么地直率多么地真诚而且深怕自己的真诚与直率有一丝一毫的伪装或者掩饰,他认为他所应作的就是把自己所有的分析所有的看法连同自己所有的困惑都毫无保留地彻彻底底地表达出来,只希望有人能了解这样的困惑,并解答这样的困惑——没有人能解答,他只能自己试着解答。陀思妥耶夫斯基困惑了几十年之后的答案就是——信仰,这也是在《卡拉马佐夫》当中作者所要表达的答案,也是寄托在阿廖沙身上的理想。作者整个在这部小说里所要表达的就是,人,一定要有信仰。虽然自然科学已不支持上帝,虽然欧洲人认为上帝是人为了自己而造出来的,但是,人要相信上帝存在,而且给出了人应当如何信仰。不是固执的自我虐待的苦修,不是否认和无视科学,而是承认他们,但仍然坚持信仰,相信神迹,相信上帝。作者不是用论据论证的手法,也不使用严密的令人信服的逻辑学,但仍然具有无比强大的说服力,让人相信,人应当相信上帝。作者使用的是俄罗斯的手法,给出的是俄罗斯的答案,不同于欧洲的,俄罗斯的答案。
然而他给出的这个答案是否正确?是否有力?
有意见认为,伊凡这个人物,比阿廖沙要更有力。在长老室,伊凡的论述,长老没有有力的驳斥,当然这可以解释为长老重病在身十分虚弱;在茶馆谈话中,伊凡的谈话,阿廖沙没有有力的驳斥,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阿廖沙信仰尚在成长之中。但是当后面我们读到德米特里的绝望和懊悔和悲哀,格鲁申卡多年持久的矛盾,就可以解释伊凡的冷酷无情,米乌索夫的逃离,卡尔干诺夫的迟疑,拉基金的愤懑。因为所有的人都暴露在现实之中,经受着磨难;而阿廖沙则始终处于众人的保护之下,德米特里早早就经受苦难,最后在军队里沾染上坏风气;伊凡自始就意识到自己是寄人篱下,读大学开始就从打工到写评论为自己赚生活费和学费直到为自己挣下名声;而阿廖沙自始在别人照料下,从不认为自己有所亏欠,而且回到家乡直接就去修道院,并且直接受到长老的重视;而拉基金除了用功学习,要到处打听消息,到处找能帮自己的人,卻始终得不到长老的青睐。所以,不能不这样认为,阿廖沙的信仰,无非是依靠众人的保护。所有的现实的棱角,都是由别人经受。伊凡在彼得堡上大学,还不忘收集"某种信息",即所有的残忍的罪恶,因此他所受的折磨是众人中最大的。想想吧,修道院的人们有谁关心外面众人所可能遭受的众多罪恶的。相反,修道院内的人想的是如何让众人相信神迹,想的是如何对付世俗的不信仰,如何在将来实现教廷把政府包含在其内。阿廖沙听到伊凡说的各种罪恶,只能恨恨一句"枪毙"。只有伊凡总是关心现实中的罪恶,因此他受罪恶折磨得最深。这样得出的将是一个可怕的结论:信仰不过是反映着现实,至少是受现实的影响,或者说信仰是现实的一个投影。没有神迹或者神迹的传说,又有谁会相信上帝呢?众人信仰佐西马长老,不能说不是由于因为相信他能行神迹,为众人治病;众人对死去的佐西马长老的质疑,在于长老的尸体没有传说的神迹,反而比一般人更快得发臭。对伊凡来说,上帝没能拯救众多承受罪恶和苦难的人们;德米特里来说,命运总是让他为难,上帝从没有帮他。让他们相信上帝是困难的。其中,伊凡和柯里亚这两个人物自己理性上不相信,但感性上迫切希望自己能相信。柯里亚是被阿廖沙很轻松地收服了(不可想象这么轻松);伊凡很明显是希望佐西马长老能收服他,然而没有能够。
在《卡拉马佐夫》里面,还有一个令我困惑的是关于爱情的问题。谁爱谁,谁不爱谁,似乎作者毫不介意把这个问题弄复杂。但是从后半边开始,作者开始试图澄清这个问题。到最后,卡嘉去探望德米特里,两人的对话充分展现了一切。作者告诉我们:我已经把谁爱谁的问题向你们说清楚了,但是我还要告诉你们,爱情并不是简单的谁爱谁的问题。在作者看来,相比于信仰的问题,爱情远远不是重要的。而且在最后卡嘉的性格才彻底得以展现,到最后才作者才指出卡嘉性格中最重要的弱点。
整体来看,就所有人物的命运说,算是一场悲剧;但是是一场伟大的,生动的,震撼的,充满信念,充满深情的悲剧。整部小说的高潮应当是法庭的审判,除了伊凡的疯话和卡嘉的歇斯底里,更精彩的是两位律师的辩论;最特别的是审判的结论。可以说审判一场,高潮迭起,波澜起伏,尤其是最后的宣判,把读者的心玩弄于手掌之中,给出的最终结果即可说是讽刺,又可说是注定,虽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虽乍然让人惊奇,然而片刻便发现这才是最合理的结果。(这又不禁让人想起刚刚落定的巴东案件。)
另外,令人遗憾的是,这是一部未完结的作品。在序言里,作者告诉我们这部小说只是序幕,是为了展现主人公阿廖沙的"初级阶段",之后的一部才是真正的正文,阿廖沙将成为正式的完全的主角。然而作者未能完成。这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疑问:德米特里有没有逃到国外?他和格鲁申卡后来怎么样了?伊凡一直疯吗,有没有在卡嘉的照料下好起来?他和丽萨究竟有怎样的对话?霍赫拉科娃太太后来怎么样了?拉基金呢?这些问题就这样留下了。可以想象的是,这些问题作者都完全有能力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作者可能几句话一笔带过便可以回答所有这些问题。对作者来说,这些问题并非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阿廖沙成长成为一个令人信服的相信上帝的证据。
下面简单写《罪与罚》的感想。首先是,很容易会怀疑其中的杀人过程是作者使用的自己的经历,因为内心描写太真实了。如果不是,那么作者也一定曾经想象着如其中所述那样的杀掉一个人。如果说《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德米特里,伊凡,阿廖沙分别代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个思想阶段。那么《罪与罚》便是伊凡的顶峰,以及阿廖沙的开端。拉斯科里尼科夫是社会苦难的承受者,他所想的就是像个伟大人物一样无视社会规则,推翻社会规则,建立新的社会规则——因为眼前的社会规则是不平等的。所有伟大人物,穆罕默德和拿破仑都是依靠流血才能建立起新的帝国和秩序。但是,为了社会进步,为了社会平等,流血也应当的。只有伟大人物,才能"超越"他所在的社会规则,推翻并建立新的社会规则,而这新的成就则远远超出之前流血带来的损失。拉斯科里尼科夫的这个理论,是尼采"超人"的来源。
劫富济贫的绿林豪强可以藐视官府,因为他们看来官府和他们一样,甚至比他们还不如。但是本来想要杀富济贫的拉斯科里尼科夫杀人之后,卻发现自己无法相信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因为,他看到即使是所称劫富济贫,也是强盗,也是作恶,也是流血,所流的血同官府和富人让人流的血一样。付出流血而建立新的"合理公平"的社会秩序,这一点真的说的过去么?在对善恶极度敏感极度挑剔至于"善癖"的拉斯科里尼科夫,也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不能接受。流别人的血,建立自己的功业,然后称之为"为了建立公平的社会秩序",陀思妥耶夫斯基无法认为这里面没有罪恶。因此,拉斯科里尼科夫不能不疯狂。他无法"超越",因为他无法容忍罪恶,无法容忍一点点的罪恶,他无法容忍来自别人的罪恶,而对自己则要求更苛刻。他注定无法"超越",因为他太善良了。太善良的注定要受折磨,有时更多是来自自己的折磨。穆罕默德和拿破仑在流别人的血的时候是不会眨眼睛的。
与善良的拉斯科里尼科夫和索尼娅形成对比的是,明明行恶,卻冠冕堂皇高高在上自我标榜的角色。最典型的,卢任。无耻至极。低劣。好了,这个不多说了。另外的斯维德里盖洛夫,保留着野蛮和淳朴两种截然相反的天性,明明是自己杀人,卻可以光明正大地说"当然,也有人说他的死与我有关",明明是自己毒死妻子,卻可以若无其事。明明心里琢磨着最低劣的想法,也可以欺骗自己说是为了高尚纯真的追求。他的结局就是,被自己的野蛮和淳朴这两种天性给撕裂了。他用自己的全部家产救济了索尼娅的一家和他的小"未婚妻"一家,他保护了费尽力气得到的拉斯科里尼科夫的秘密。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地自杀了。另外作者描写了一个完美人物,拉祖米欣,为人善良可靠正直彬彬有礼。拉祖米欣见罗曼诺夫娜一幕值得回味。呵呵。
《复活》的结局是一个苍白无力的死结局,没法结局的结局。《罪与罚》的结局也许看来是缺乏说服力的,拉斯科里尼科夫最后思想的转变似乎是跳跃性的。但是也许理解这一点的关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的结论:无论如何,绝不作恶,以及一切可能包含一丝一毫的恶的事情。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实际上告诉我们,让所谓的伟大人物们建他们的功业去吧,让他们去流别人的血吧,我不做要流别人的血的伟大人物;尽管社会这么不公平,尽管社会这么荒谬没有道理,也只有善良才能最终化解。我想也许,他是躲在自己的善良之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