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史上或某个时期的用法中,
- 印度-伊朗语言与其使用者,即伊朗人与印度-雅利安人
更一般地,指印欧语言与其使用者
"雅利安种族"被用来指印欧语言的最初使用者,与其在今日的后代。 - 在现代的用法中,
- 在惯用英语中由纳粹的种族主义感染,指对应于纳粹德国的"北欧的"、"金发碧眼"的完美外形的人。
在美国的白人优越主义中,指"白人种族"。
后来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有理论认为像"Aryan"的词汇也在欧洲语言中出现,基于这一错误的理论,术语"雅利安"被用来指印欧语系并扩展到其使用者。在十九世纪,"语言"仍然被认为"种族"的属性,因而印欧语言的使用者就成了所谓的"雅利安人",与所谓的"闪米特人"区分开来。到十九世纪晚期,"雅利安种族"的概念变得与诺迭克主义(Nordicism,断定北欧比所有其他民族都更加优越,包括印度人)紧密联系起来。这一"主人种族"的理念引起了纳粹德国的"雅利安化"计划,"雅利安"与"非雅利安"的区分直接导致排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雅利安"一词已经与种族主义学说和纳粹政权的残暴恶行强烈联系起来。
在现代惯用英语中,典型地使用此词来标识纳粹推行的北欧种族理念。美国传统英语词典中在其定义开头就断言,"雅利安,今天指纳粹德国的金发碧眼的外表理想,最初指的却是一群截然不同的人。其历史开始于古代的印度-伊朗人,他们现在居住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 的部分。"
在今天的印度,最初的民族语言标识已经大多丧失,其字面意思已经被其他次要意思替代。在伊朗,最初的自我识别表现在"阿兰(Alan)","伊尔(Ir)"这样的种族名,以及伊朗(Iran)这个名字本身。在今天的学术界,"印度-伊朗"与"印度-欧洲"已经让"雅利安"这个词在大多数情况下弃置不用,"雅利安"现在限于以"印度-雅利安"来代表北印度语言(的使用者)。"雅利安种族"这个概念只在法西斯主义者用祖先来定于民族体的民族主义文本中出现。
- 历史
- 十九世纪之前
- 十九世纪
那时重要的早期印欧语言学者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已经提出这样的理论,将这个印度-伊朗的词与德语中的词Ehre('光荣'),以及一些包含词根ario-的更古老的德语名字联系起来,比如尤里乌斯·凯撒在书中所记载的瑞士(苏维汇)战士Ariovistus。施莱格尔建立这样的理论,arya-不是指印度-伊朗人,而是印欧人对他们自己的称呼,(根据施莱格尔的观点)其意思类似于“高贵的人”。
在语言学家这样的论断之后,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阿瑟·德·戈宾诺(Arthur de Gobineau)猜想"Aryan"对应于史前印欧文化(1853-1855,《论人类种族的不平等》)。德·戈宾诺相信有三个种族——白,黄,黑——所以其他皆因种族通婚而来,种族通婚正是混沌之源。"主人种族",根据德·戈宾诺,是北欧的"雅利安人",他们保持了"种族纯净性"。南欧人(包括西班牙人和法国南方人)东欧人,北非人,中东人,伊朗人,中亚人,印度人,在他看来都已经种族混杂,由种族通婚而走向了堕落,因而不再完美。
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几位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提出"雅利安人"本身乃是起源于北欧的一个地方。语言学家卡尔·彭卡(Die Herkunft der Arier. Neue Beiträge zur historischen Anthropologie der europäischen Völker,1886 {?在欧洲的雅利安人。……?})提出的观点将这个起源地具体化,'雅利安人'是在斯堪迪纳维亚形成的,并且能够从明显的金发碧眼的北欧特征识别出来。杰出的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同意他的看法,他创造了 "Xanthochroi"(白色人种)一词来指代浅色皮肤的欧洲人(与他称为"Melanochroi"{浅黑白色人种}深色的地中海人相对)。
这一"北欧种族"理论在查尔斯·莫里斯的著作《雅利安种族》出版之后得到了前进。此书的作者认为"最初的雅利安人"等同于金发与其他北欧特征,比如长头(指头的骨架长))。法国人类学家乔治·瓦谢·德·拉普热(Georges Vacher de Lapouge)在他的书《L'Aryen et son rôle social》,(1899,雅利安与其社会角色)中认为"长头金发"的人是天生的领导者,注定要统治更多短头(头骨架短)的人,紧随其后提出类似的基本原理。以瓦谢·德·拉普热的观点,这些短头人的典型就是犹太人。根据这种"种族"的看法,瓦谢·德·拉普热拥护他所称的选择主义,这有两个目标:第一,消灭那些"堕落"的工会会员;第二,通过创造出人的"种类",提出不同的人是为了不同的任务而"设计"的,来阻止工人不满。
与此同时,在印度,英国殖民政府以另一种方式跟随了德·戈宾诺的学说,在印度等级制度之外,更加鼓励优越的"雅利安种族"这一思想来巩固帝国的利益。英国的这一解释预言了之后出现的以种姓为界限的雅利安人与非雅利安人的隔离制度,高种姓的就是雅利安人,低种姓就是非雅利安人,这就是这个解释的最终的形式。欧洲人的新观点不仅允许英国人自称高种姓,也允许婆罗门与英国人处于同等的地位。此外,也激起了种族主义者对印度史的重新解释,与其敌对的,印度民族主义者——在马克斯·缪勒提出雅利安本是国家名称这一特别的解释之后——提出了所谓的"Out of India"理论,寻求一个印欧"雅利安人"的是在印度起源的解释。
在印度和欧洲独立发展的种族主义观点最终融合为通神学。在《神秘教义》(The Secret Doctrine,1888)一书中,埃伦娜·彼得罗夫娜·波拉瓦茨基夫人将"雅利安人"视为她的七个"根源种族"(Root Races)中的第五个,将其上溯到一百万年前的亚特兰蒂斯。她认为"亚伯拉罕"(Abraham)是对一个意为"非婆罗门"(No brahmin)的词的讹变,从亚伯拉罕繁衍而来的闪米特人"从灵性和实体的完美中堕落",在根源种族中是低等阶层。犹太人,根据波拉瓦茨基夫人,是一个"由印度的被放逐的"Chandalas"繁衍而来的种族"。
在伊朗,种族主义者华丽的词藻成为文学上的滥觞是在七世纪,即伊斯兰征服的后果之一。阿拉伯人成为最初的"其他"——anaryas——所有伊朗(即雅利安)与拜火教的反面。但是(今日)伊朗极端民族主义的起源可以追踪到十九世纪晚期诸如米尔扎·法特赫·阿里·扎德赫(Mirza Fath Ali Akhunzadeh)与米尔扎·艾凯艾·汗·凯尔马尼(Mirza Aqa Khan Kermani)这样的人物的作品。与东方学者"印欧人"至上而"闪米特人"平庸的观点显示出相似的关系,伊朗民族主义者宣扬前伊斯兰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与萨珊王朝),却否认穆斯林军队对波斯的"伊斯兰化"。在二十世纪,这种对遥远的过于进行美化的影响将表现在巴列维王朝与其后的伊斯兰共和国;巴列维用它来作为反对圣职的君主制的基础,而宗教人士用它来赞颂比起西方更加优越的伊朗价值观。
- 二十世纪
戈登·柴尔德之后将会后悔他表达出了这样的观点,但是对一种"至高语言"的拥有者的描述在德国的学术圈里已成了一件关系民族自豪感的大事。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描写为由于来自德国内部的背叛而导致的失败——错在种族通婚,社会主义者工会成员与其他"堕落者"也被看作"腐败",这提供了更多的论据。)的失败,阿尔弗雷德·罗森伯格(Alfred Rosenberg)断言德意志的纯一的"雅利安-诺迭克"文明(arisch-nordisch)或者诺迭克-亚特兰蒂斯文明 (nordisch-atlantisch, 参见前面的波拉瓦茨基夫人)面临着"种族威胁"。根据罗森伯格的观点,"种族威胁"就是"犹太-闪米特种族" (jüdisch-semitisch Rasse)。德意志的纯一的人是"主人种族",有能力(或者有兴趣)来创建文化和维持文化,而其他的"种族"只能皈依文化或者摧毁文化。
罗森伯格——纳粹意识形态教义的主要设计师之一——主张一种新的"血的宗教",基于所设想的北欧灵魂的先天的激励来守卫"高贵"的特性,抵抗种族和文化的堕落。在罗森伯格之下,阿瑟·德·戈宾诺的、乔治·瓦谢·德·拉普热,波拉瓦茨基夫人,休斯顿·斯图瓦尔特(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麦迪逊·格兰特(Madison Grant)等人的理论,以及希特勒的理论在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早期纳粹德国种族政策与"雅利安化"法令中到达了巅峰。在其令人惊骇的"医学模型"中,对于"种族上低等"的下等人(Untermensch)的灭绝"成了在不那么健康的人体上切除患病的器官,因而成为圣事。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雅利安"这个词失去了其传奇与理想主义者的含义而与纳粹种族主义联系起来。而"印度-伊朗"与"印欧"也使得"雅利安"这个术语变得多余,"雅利安"只存在于术语"印度-雅利安"中来指代北印度语言(的使用者)。不过印度-雅利安与雅利安可能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这个含义并没有历史证据。
用这个术语来指代所有印欧语言在现在被认为是"应当避免的错误"。作为一个精英的"雅利安"种族的概念最终只存在与民族主义者的文本中,用来包括白人民族主义,印度民族主义与伊朗民族主义。"'北方'雅利安人面对着印度黑色野蛮人的土地……"这样的19世纪的偏见,在现代的一些研究领域中仍然有这样的腔调。在社会政治学的文本中,白人的欧洲雅利安种族这样的观点仍然某些圈子中乐谈的话题,通常这反映了那些至上主义者的态度。他们的立场就是呼吁遏制从土耳其、中东以及非洲的穆斯林到欧洲来移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