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9日星期二

理念是不可抛弃的

  每个人最初都是理想主义,这是因为还没有遇到足够多的现实。有充分理由认为任何经过足够猛烈现实打击的人,都会放弃理想,否认理想的存在。这里如果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推到其各自的极端,只承认理念的意义,与只承认现世的意义。只承认理念而否定现世,所有人均承认其错误,但只承认现实而否定理念,就并非所有人认为其错。这里的目的在于说明只认同现实而忽视和否定理念的存在是不可的。

   中国人的得意的数千年的历史,被合理地认为是无尽的循环。或者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或者是治乱的循环。史学家们治时就称赞,乱时就怀念;一人揭竿而起,推翻朝廷就成为正统,其先祖追及炎黄;不成便为逆贼,万事骂名。不寻求任何新的解释和超越。噩梦一般的循环。没有共和的理念,袁世凯照样做得皇帝,他做不得皇帝,总有人会做皇帝,这个噩梦就还会继续下去。推翻皇帝又变成皇帝,那你推翻皇帝又有何意义?难道为中间那没有皇帝的间歇期么?这个是足够补偿以社会灾难和希望破灭的成本的么。


   理念是有错的。现世是不可能错的。这里我的意思是,单只有理念,内中也是会有错的;但只谈现世,其中是无错的,因为现世本身是无标准无评判的。以特定的理念框架来看现世,现世会有错了。即,只要现世而不要理念是完全自洽的;把理念加诸于现实,是难以自洽的;单只理念,一般来说也是难以自洽的。理念的意义,绝不是追求自身的"完美"和"精妙"。只为了自身的自洽而建立的理念是不能前行的。

理念的意义正在于在现世有所指,对现实要求改变,指导人做某事而不做某事,指出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何事应为,何事不应为。理念也应是可辩驳的。说,人是生而平等的。可以去反驳,来问为什么。这一反驳是值得和应当的。我不能充分证明,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点。比如,我可以说,后天因素对人的影响要远超过先天因素;也可以说,贵族的后代不一定有高IQ高EQ高MQ;也可以说,来自的农村的大学生少,这是由于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少、师资条件差、以及招生的不公平所引起,而不是来自农村的学生的禀赋就低。这样我可以自然地,然而不充分地导致一个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所有人都具有相等的潜力(体力和智力),因为有相等的权利来开发自己身上的潜力,来发挥自己的能力。即所有人生来平等,因而应在现世得到和实现平等。如果在理念的论争里,否定人是生而平等这一观点,是可辩驳、可争论的。但是如果说平等不平等是空话,完全没有意义的概念的话,这个是无法反驳的。


   只要不是自始至终生活在完美空间,而且对完美空间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或者对现实还不是绝望和麻痹的态度,人就不可能不去找一个原因,找一个解释,找一个方向。如果人对于现实的态度的表达只是情绪;如果人们行为的来有都只是出于情绪——欢喜、陶醉、发怒、发狂、呆滞、忧郁——的话,后果是无保证的,也往往难以达到人最初的目的——更不要说最终的目的了。抽象的空洞的思考是必须的,理念是必须存在的。


   逃离现实就是如同被一根无形的绳子吊在空中,虽能活动和挣扎,却欲前行而不得。而拒绝理念,则必然要忍受现实的荒芜和自己的无能。每个人最初都是理想主义者,经过现实的磨砺和打击而扔掉理想是在平常不过的;然而难的是再把它捡起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