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星期一

"Futurama"

       这是美国的一部大人动画连续剧。其名字Futurama 由 "future" 与后缀 "-rama"组成。"-rama" 为 "-orama"的变体。加在一个名词后而形成第二个名词。意为"~的大视角", 或者(讽刺性地)"超多的~","对~的过多关注",或者"对~的夸张性赞扬"。(来自en.wikipedia.org/wiki/-orama:
Used to form, from one noun, a second, meaning "wide view of" the first, or (with ironic reference to the preceding sense) "surfeit of", "overattention to", or "exaggerated praise of" the first.


       之所以费了功夫去调查这个,是因为首先,港译为《乃出个未来》,大陆则译为《飞出个未来》。里面的男主人公 Phillip J. Fry 被香港译者译为阿乃。大陆译者则觉得 "Fry" 与 "Fly" 相像,于是就换成"飞"了。但是这些译法,在我看来都完全破坏了原作的含义。我比较认可的翻译,比如"未来,太未来了!","就是这么未来",或者哪怕只是简单的"未来新世界",或者"未来故事"我觉得都是很可以接受的。

       这个 Futurama 首先的冲击是超出了我的想象。能让我感到作者创造的东西或者表现手法完全在我的想象空间之外的,除了《尤利西斯》、《异域镇魂曲》之外,这算是第三部。陀斯妥耶夫斯基是表现的深度超出想象,但是他的故事和表现手法是平常的或者说"经典的"。我是认为我预想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我可以轻松想象出,当鸡无法满足人们对于鸡爪的的需求时,人们用栽培植物的方式来种"鸡爪"。首先是像晾衣服一样,从绳状的培养基上长出一排鸡爪;后来是像蒲公英一样,从杆状的培养基的一点放射性地长出球状排列的鸡爪;后来是像鸡毛掸子一样,仍是放射性地,但是呈圆柱形,这样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

       Futurama 总让人感到它有着丰富的技巧与情绪,却似乎缺乏一种深沉的感情。好像这不能算是那种庄重的或者说"崇高"的艺术。它有着深刻的反思精神,反思一切,反思整个社会,反思所有人,以至于对它自己的反思只能算是其中的小小部分。但是,它始终不以严肃的语气来谈论问题,也许这也是让我觉得它缺乏一种"深沉的感情"的原因。

       但是不是这样,既然构建出那样的世界,便不可能对世界没有整体的看法。每个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那种幽默的玩笑只是一种表达方式。 Futurama 乐于引经据典,而我们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差异太大,我们不可能完全领会到一个美国观众应当有的体会,对于《星球大战》,《星际迷航》,以及其他等等,我们不懂。很多地方,我们只是明白故事情节,而不能发现明显的讽刺或暗喻。

       在小狗的一集里,最后的一幕,就应当使我们确信。这绝不是只有幽默的讽刺的作品。背景音乐 "I'll be waiting for you" 令人印象深刻,绝对无法忘记这只从3岁起苦等12年而终于死于2012年的小狗,无法忘记它的忠诚。而这种忠诚也许不是对于主人的忠诚,而是对于朋友的不忘却。这里透露出来,作者不是不能,而是不愿意使用这种手法,作者只是有意地要把它做成一部幽默讽刺风格的作品,为此必须尽量收起自己的敏感的一面。

       第四季的最后一集,完成于2003年8月,应当是按照最后一集制作的。经过可能很多波折之后才有开始于2008年3月的第五季,然后一直到现在。在第四季的最后一集中,作者应当是说出了自己的话。Fry 只有拥有恶魔之手才能用全息笛 (holophonor) 演奏出美妙的瓦格纳式的歌剧。这歌剧是他自己创作的,不依靠恶魔之手。但是没有恶魔之手,他演奏出的故事,就变得难看难听,虽然其实整体情节是一样的。恶魔之手演奏出的精彩歌剧,得到的是崇拜与掌声;但没有恶魔之手,只能得到鄙视以及西红柿。重要的一点, Fry 要恶魔之手是为了演奏出对 Leela 的爱情,而不是为了名誉和地位,像浮士德一样。所以,问题是,是否拥有恶魔之手,影响 Fry 这个人本身么,影响他的艺术么?如果影响,又有多大?我们要的是艺术中的情感本身,还是那些用来修饰和表现这些情感的旋律?高尚艺术和庄重艺术,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是一样的。艺术不是技巧,至少艺术的中心部分不是技巧。

2011年5月15日星期日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群魔》与《卡拉马佐夫兄弟》

       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许可以说他很多的书(至少是在思想转变之后)都是在讲同样的道理。从题材内容到中心主旨都有着明显的相似性,但是愈来愈深刻。他有着无法克服的执着与执念。人的本性是什么,上帝是否存在,以及其他类似的问题。仅就这三部作品来说,充斥着黑暗幽郁的主题:犯罪,谋杀和自杀,死亡,精神分裂,癫狂;但同时又随处可见对于上帝、道德和秩序的寻求。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简单的,只要你理解他的思想,理解他那种强迫症般的对于道德和美好的追求,对于上帝的固执的幻觉,你就可以大致猜测故事中每个人的结局,而不会有丝毫的意外。作者十分直率的表达他对于每个角色的看法,不制造丝毫的悬疑让读者去猜测,也不制造峰回路转的情节来表现自己的才华。就像一条河流走完自己的路径最终流入大海一般自然。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复杂的。他的复杂同样来自他的直率。他会在各处地方表示自己的疑惑和怀疑,甚至会详细而充分的阐述这种怀疑和错误,而不给出充分的反驳。这是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特有的风格。如果不了解他的风格,搞不好有可能会错了意,把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是错误的,反而当作正确;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他认为这些人应当的惩罚,反而有可能认为是赋予这些人以悲剧和牺牲的意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反面人物,对很多读者来说可能比正面人物有更强大的冲击力。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敢于夸大这些怀疑和错误,一方面是因为他真诚和不隐瞒的本性,另一方面是他相信放大这些错误能让人更加坚信真理,他的想法是,即使撒旦的力量能够强大一万倍,他终究打不败上帝。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勇敢。

       在《罪与罚》中拉斯科利尼科夫对于杀人的合理性的思考,在《群魔》中基里洛夫对于自杀的合理性乃至必要性的论述,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凡在佐西马长老那里提到的人们一旦丧失灵魂不死的信仰,那么一切罪行都是合理与必要的,以及对阿廖沙讲的宗教大法官的长篇故事。都是这种陀思妥耶夫斯基个人独有风格的表现。从言辞和逻辑上仿佛是有充分的道理甚至有充分的感情,但是是错误,而要反驳这种错误,陀思妥耶夫斯基要么认为不屑于认真反驳(比如对基里洛夫),要么是认为要用同样方式,用同样的逻辑和语言、同样的感情,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对于上帝和真理的相信,不是用语言说明的,而是你就去相信它。陀思妥耶夫斯基采用的是用感性而不是理性的方法来说服人。对于基里洛夫的理论,以第一人称的作者"我"安东·拉夫连季耶维奇都可以完全不屑鄙视而丝毫没有同情。而基里洛夫本人的脆弱以及自杀的怯懦、恐惧和退缩更证明这套理论的错误。对于拉斯科利尼科夫的理论,用的是他的自己的折磨与索尼娅的判断和宽容来反驳。对于伊凡,用的是他自己的折磨与疯狂。应当说我个人来看,对于伊凡的理论的反驳,佐西马长老那部分是比较充分的,但是阿廖沙那部分不那么充分。也许需要重读。因为也许对于其论述或反驳是否充分,依赖于在多大程度上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这种思想。

       自杀这个主题,在这三部作品都有,以《群魔》为甚。在《罪与罚》中斯维德里盖洛夫的自杀可以看作是其内部善与恶的部分最终将其撕裂,他最后的结局设计将他向正途扭转了一些。但是在《群魔》中,自杀这个主题很重,而且明显不再有积极的色彩,而是带上了浓浓的邪恶的味道。作者就其提出很多问题,自杀是出于自知还是狂妄,是出于勇敢还是懦弱,特别地,是出于理智还是处于癫狂。当然作者的含义是倾向于后者。对于最后尼古拉·斯塔夫罗金的自杀,没有一点悔恨过错因而让人原谅的感觉,而是死有余辜、死不足惜、便宜了他的感觉。甚至还有"他也就只能自杀了。他就这点出息。"类似这样的感觉。而到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自杀的角色是所有邪恶集于一身的斯麦尔佳科夫。甚至他的自杀这一行为本身也是最邪恶的犯罪:他自杀就是为了不让别人怀疑自己,让德米特里证明自己的清白变成不可能,而谋杀的凶手是斯麦尔佳科夫。

       在《罪与罚》中,女性是理想的美德的化身和不公的承受者。索尼娅和罗曼诺夫娜是完美的。另外还有完美的男性拉祖米欣。而在《群魔》中的女性被表现为爱情占据她们大部分的中心,而在爱情之外,则是美德和忍耐之外的东西。省长夫人是过度干政和自以为是。她与瓦尔瓦拉·斯塔罗夫金娜都要要求控制他们的男人的主权,而且相互攀比。丽莎维塔则在心底始终有不安,终于酿成她自己令人惋惜的命运。达丽娅虽然抱着虔诚和隐忍的爱情,但是她一直也因为这爱情而隐瞒着某个秘密。玛丽亚·列比亚德金娜算是作为社会不公和他人罪恶的承受者而且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罗曼诺夫娜与拉祖米欣那种 "Live Happily Ever After" 的故事不再有了。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女性的形象变得更加复杂和丰满,她们像男人一样具有自己的思想(同样的正确和愚蠢,同样的不自洽),同样的有表达自己的欲望。格鲁申卡,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丽莎,丽莎的母亲霍赫拉科娃夫人,玛尔法·伊格纳奇耶芙娜,都变成了丰富的人,也许是因为作者对女人不再像原来那样苛刻了。《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丽萨维塔·斯麦尔佳莎娅是在《群魔》里玛丽亚·列比亚德金娜的基础上发展的。而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则明显是在《群魔》里的丽莎维塔的基础上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