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撞车事件发生这么久了。几十条人命。但是,我自看到这条新闻却没有那么激动。在我们国家,发生个意外,死几十条人命,再正常不过了。每年煤矿下恐怕要死亡几千人吧,也许我有点空口说大话,但至少一千人我相信总是有的吧。我依稀记得零八年大概奥运结束不久,当时襄汾"由于下雨而发生泥石流",死亡人数从几人、几十人、最后变成两百人,还只是官方报道。泥石流?当时我正在临汾,临汾下了几滴雨,地面几乎都是干的。我无法想象距离十几公里的地方会发生泥石流。而当你在新闻里看到清理现场的图片时,你无法想象,就是推土机在清理一片沼泽。人,就像沼泽中的垃圾一般。不要想还有丝毫的尊严。谁为这几百人讨还公道?真相?大家都知道真相。因为真相太简单,而且也许那些还没有人狂妄到认为可以隐瞒真相,老百姓很快就能够知道真相。撤官入监结尾。
但是,这死去的几百冤魂呢?
还有在汶川地震死去的十几万人呢?
这次高铁撞车事件,我想我之所以比较冷漠,是因为我感到这些人之所以被怀念,是因为他们是坐得起高铁的人。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声者,焦虑的青年们,一方面痛恨不公,另一方面又拼命削尖脑袋向上挤,追求披着理想主义外衣的真物质主义,在这些死去的乘客身上看到自己的危险,看到自己的死亡,因而那些人就成了令人挽怀的牺牲者。
生命不能以数目来计算,我知道。我不能说几万人、几千人的死亡就是大事,几十人、几个人的死亡就是小事。我不是这个意思,真的不是。一个人的死亡也是大事。就比如离这次高铁撞车事件的地方不远处的,钱云会。
钱云会的死亡,真的所有疑点都解开了么?不是,疑点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然而这一切已经成为羅生門。我们的肩负时代精神的青年们怎么说?我不能说全部,但是我至少看到过吧,说这就是因为征地不公,老百姓就希望把这个事情闹大。那些"独立调查团"呢?一个担心民变撤了,另外两个在"重重困难"之下,接受、同意和维护官方的解释。当他们面对质疑时,他们是怎么说的?不是原话,但他们的回答与这个"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我反正是信了",如出一辙:"你们可以质疑,但是我们最后得到的结论就是这样,我们相信我们这个结论。"时代的精英们,以及精英的拥趸们,绝不可能真正考虑农民和老百姓的,不会愿意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他们不会试图理解老百姓的苦难和心愿,而他们要的只是听话、不闹事的老百姓,如果老百姓能够形成制衡和挑战北京的力量,那就是好老百姓;如果老百姓来要这要那,要把他们那些"落后愚昧"的东西带到这个社会公共空间里,那他们是大错特错了。
我曾一直认为我们的父辈欠我们,他们一直对我们隐瞒,他们欠我们太多真相。然而,我感到对于我们的下一代,我们更欠他们的。我们也欠他们真相,我们给不了他们真相。因为我们太多的时候,根本就不在乎真相!我们只在乎自己的 Ego ,只在乎自己的情绪能够得到发泄,或者得到满足。我们没有寻找真相的愿望和能力。我们只想着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却完全忘记我们所声称的目的————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我们交给我们的下一代的,只有愤怒和不满。也许很久之后的人会认为我们现在活在一个"万恶的旧社会",就像我们提起"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史"一样。
所有死去的人们啊,你们知道,我们是健忘的。跟你们一样。我们马上就会忘记所有这些。我们之所以怀念你们,完全是为了我们自己。
2011年7月30日星期六
2011年7月20日星期三
东方快车谋杀案:2010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也许只是因为它很对我的胃口。
与二十几年前的那部相比,在故事情节上,稍微做了些细节上的变动,有的是为了让故事更加合理,相当于给原著小说打上补丁。比如,为何一个黑手党杀手会要杀柯赛蒂,原先的解释是不知原因的黑手党火并;而在此则是,柯赛蒂犯下阿姆斯特朗案后,他被抓获被起诉被审判,黑手党通过威胁检察官使柯赛蒂得以逃脱法律惩罚,但是此案使得美国警方意识到黑手党的危险,此案之后大力打击黑手党。黑手党最终迁怒于柯赛蒂,于是派下杀手。这个解释比原先要完整而且有说服力。
但是,更多的情节上的增改,是为了导演新的目的。这部电影不是侦探片,不是出题解迷,让你最后恍然大悟的影片,如果只是这个意义,没有必要在二十年后重拍。这部电影的目的是让人重新思考正义。所以这部电影的时间更短,但是却让观者压力更大。这部电影不是要表现聪明、洒脱、浪漫、牛逼,而是反对这些,要撕去这些表象,还原真正的现实。
首先,现实是,列车上的乘客只有很少是英国人,有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比利时人、匈牙利人、希腊人、意大利人、瑞典人。虽然在故事的时代,英语可能已经有了很高的地位,但是法语还不像现在这么没落,在欧洲大陆还是很有影响;而且这辆列车公司是法国人开的,老板、乘务员都是法国人。所以这部影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大部分人的英语有明显的法国味,而且有彻底的法语。虽然原著小说是由欣赏新大陆的岛国人写的,但是这部电影是欧洲的。所以在这部影片里,你很少会听到别人称波洛 (Poirot) 为 "泼弱",而是 "布瓦霍"。
在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咆哮的波洛:"谎言!一个又一个谎言!"被斥责的军士开枪自杀。血溅在波洛脸上,但他依然是坚定的表情。送波洛的士兵对波洛说他觉得那自杀的军士是个好人。他只是没有选择。而波洛说,这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可以选择不撒谎,他也可以选择不自杀。影片的开头就让人非常紧张。而在开头另外添加的一个情节,妻子怀上了别人的孩子,丈夫要求正义,于是几十个男人用石头将那个女人砸死。看到这个场景,便可以猜测到整个影片的主旨————如果你之前知道故事情节的话————东方列车上杀死柯赛蒂的十二人,多么像这些石刑杀死通奸女人的那些土耳其人。
镜头会随着火车摇晃,画面色彩也稍显黯淡。东方列车并不浪漫,虽然是豪华车厢,毕竟是那个时代的火车。经理布赫先生得意地说,你看我们的车厢里,整个西方的上流社会。但是镜头打过去,你发现这些人就外貌而言没什么了不起的。影片是要剥离原作的浪漫色彩而还原以真实。
故事的更改,柯赛蒂的私人秘书,不再是阿姆斯特朗夫人的崇拜者,而是当初的柯赛蒂案的检察官的儿子。他的父亲无法执行的正义,他要来参与执行。阿姆斯特朗夫人的妹夫和妹妹,即安德烈公爵和公爵夫人,由于公爵夫人的身体不适————幽闭恐惧症?也许不是,也许只是因为恐惧————而未直接参与谋杀。那么,如何凑够十二人?抱歉,希腊医生,牺牲你了。原先清白的助手希腊医生,在这里变成曾经去过美国,知晓和关心阿姆斯特朗案的一个产科医生。因此原先的助手,在这部影片里的任务是不断地误导波洛。这也更增加了这个故事的残酷程度。
这个希腊医生有特别的含义。他只是阿姆斯特朗案的观众,他没有亲人和朋友在阿姆斯特朗案中受伤害。他也不是那个当时爱上女仆的侦探。阿姆斯特朗案对他没有影响,他本是在事件外的。但是他关心这个案件,他有"强烈的正义感"。于是他也参与到审判当中。妻子怀上他人的孩子,丈夫要求"正义"。而这个正义,是石刑。丈夫是受害者,丈夫的亲人,丈夫的兄弟和朋友,会义愤填膺,会举起石头。但是,不止他们,仅仅是过路人,仅仅是知晓事件,而同样怀有"正义感"的男人,也会举起石头。而希腊医生正是这一形象。你认为你有正义感,你认为的正义感可以让你有权利去做审判官,有权利去做执法者。于是你就去杀人,就自己走过去宣判他人的死刑,而且把尖刀插进他人的心脏。(反观我们的现实中,我们可有把自己自封为审判者和执法者,以正义之名而行暴力之实呢?)
这部影片具有强烈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色彩。任何原因都无法使杀人合法化。
同样类似的,影片中的波洛具有虔诚的宗教信仰,不过这里是天主教(而不是东正教),与瑞典的女传教士有额外的交锋。欧尔森夫人说:天主教的信仰是错的,因为他们认为一切罪行都是可以原谅的;这个世界上有的罪行是绝不可原谅的。而波洛并不去反驳。同样类似的,影片中要表现杀人者的虚伪、脆弱和可怜。杀人者必定要强调,存在法律之上的正义;必定要强调,我们希望法律能带来正义,但是法律不给我们正义,所以我们就自己去寻找正义。德贝汉小姐哀求:耶稣说过,只要你没有罪,你就可以举起石头;我们当时是无罪的,我当时是无罪的。(I was not sinful.) 这是多么可怜的逻辑:难道要另外一个清白的人向你举起石头,然后再把他自己变的不清白么?而阿巴斯诺特上校,则紧张地马上要掏出枪来杀死波洛,"我们已经杀了一个人,再杀一个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俄国的老贵族德拉戈米罗夫公主央求:"放过他们,把我带走,反正我已经老了。"牺牲自己、保护他人是高尚的。但是正义呢?如果抓捕你们是不正义的,非法的,那你为何为他们担心,为何他们需要保护?况且你有何尝有保护的资格?你自己就是凶手。你们要执行正义,却不敢光明正大,而要阴谋诡计;而"正义"既已执行,又怯怯懦懦,不敢宣扬,唯恐为外人所知;而一旦为外人所知,又央求、恐惧,甚至要杀人灭口。你怎么能说自己所执行的是正义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还不如那些执行石刑的土耳其人。因为他们坚信他们是正义的,因为他们的穆斯林律法就是这样,他们不怕为人所知,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执行他们的律法。而这些西方的文明人,甚至其中有贵族,有外交官,有知名演员、有陆军上校、有侦探、有检察官的儿子、甚至有传教士。这些文明人,为了他们的"正义",则是不惜大费周折和阴谋诡计。
结局,波洛没有把这些人交出去。原因是,德贝汉小姐对他说,当时那些男人用石头砸死那个女人时,您当时不是说那些人也有他们的道理么?波洛虽然马上反驳道:您当时可是那么同情那个女人的啊。但是他无疑也感到,自己当时还是过于无情了。德贝汉小姐当时面对那个女人的同情,让他感到希望;而德贝汉小姐当时的无助,他也印象深刻。德贝汉小姐哭泣着倾诉道:我希望正义,当我觉得我在做正义的事,我感到自己升华了,变得伟大了。这又让他感到,人性本身就是这样啊。所以,他为何最后还是没有把这些凶手交出去?因为他的天主教信仰。最后他痛苦地一边走,一边握紧手中的十字架: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无法饶恕的。看到人的卑劣和脆弱,但是饶恕;因为他们杀掉柯赛蒂后不会再去杀人了,他们不会去做恶了,相反他们还要做很多好的事情。所以宽恕。
所以,尽管整个故事与原著差别很小。但是讲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则大大不同。这部影片超越了原作。
"如果法律倒下,你们把它捡起来,而且更要把它高高举起!因为没有法律,我们的社会就会毁灭!"
与二十几年前的那部相比,在故事情节上,稍微做了些细节上的变动,有的是为了让故事更加合理,相当于给原著小说打上补丁。比如,为何一个黑手党杀手会要杀柯赛蒂,原先的解释是不知原因的黑手党火并;而在此则是,柯赛蒂犯下阿姆斯特朗案后,他被抓获被起诉被审判,黑手党通过威胁检察官使柯赛蒂得以逃脱法律惩罚,但是此案使得美国警方意识到黑手党的危险,此案之后大力打击黑手党。黑手党最终迁怒于柯赛蒂,于是派下杀手。这个解释比原先要完整而且有说服力。
但是,更多的情节上的增改,是为了导演新的目的。这部电影不是侦探片,不是出题解迷,让你最后恍然大悟的影片,如果只是这个意义,没有必要在二十年后重拍。这部电影的目的是让人重新思考正义。所以这部电影的时间更短,但是却让观者压力更大。这部电影不是要表现聪明、洒脱、浪漫、牛逼,而是反对这些,要撕去这些表象,还原真正的现实。
首先,现实是,列车上的乘客只有很少是英国人,有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比利时人、匈牙利人、希腊人、意大利人、瑞典人。虽然在故事的时代,英语可能已经有了很高的地位,但是法语还不像现在这么没落,在欧洲大陆还是很有影响;而且这辆列车公司是法国人开的,老板、乘务员都是法国人。所以这部影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大部分人的英语有明显的法国味,而且有彻底的法语。虽然原著小说是由欣赏新大陆的岛国人写的,但是这部电影是欧洲的。所以在这部影片里,你很少会听到别人称波洛 (Poirot) 为 "泼弱",而是 "布瓦霍"。
在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咆哮的波洛:"谎言!一个又一个谎言!"被斥责的军士开枪自杀。血溅在波洛脸上,但他依然是坚定的表情。送波洛的士兵对波洛说他觉得那自杀的军士是个好人。他只是没有选择。而波洛说,这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可以选择不撒谎,他也可以选择不自杀。影片的开头就让人非常紧张。而在开头另外添加的一个情节,妻子怀上了别人的孩子,丈夫要求正义,于是几十个男人用石头将那个女人砸死。看到这个场景,便可以猜测到整个影片的主旨————如果你之前知道故事情节的话————东方列车上杀死柯赛蒂的十二人,多么像这些石刑杀死通奸女人的那些土耳其人。
镜头会随着火车摇晃,画面色彩也稍显黯淡。东方列车并不浪漫,虽然是豪华车厢,毕竟是那个时代的火车。经理布赫先生得意地说,你看我们的车厢里,整个西方的上流社会。但是镜头打过去,你发现这些人就外貌而言没什么了不起的。影片是要剥离原作的浪漫色彩而还原以真实。
故事的更改,柯赛蒂的私人秘书,不再是阿姆斯特朗夫人的崇拜者,而是当初的柯赛蒂案的检察官的儿子。他的父亲无法执行的正义,他要来参与执行。阿姆斯特朗夫人的妹夫和妹妹,即安德烈公爵和公爵夫人,由于公爵夫人的身体不适————幽闭恐惧症?也许不是,也许只是因为恐惧————而未直接参与谋杀。那么,如何凑够十二人?抱歉,希腊医生,牺牲你了。原先清白的助手希腊医生,在这里变成曾经去过美国,知晓和关心阿姆斯特朗案的一个产科医生。因此原先的助手,在这部影片里的任务是不断地误导波洛。这也更增加了这个故事的残酷程度。
这个希腊医生有特别的含义。他只是阿姆斯特朗案的观众,他没有亲人和朋友在阿姆斯特朗案中受伤害。他也不是那个当时爱上女仆的侦探。阿姆斯特朗案对他没有影响,他本是在事件外的。但是他关心这个案件,他有"强烈的正义感"。于是他也参与到审判当中。妻子怀上他人的孩子,丈夫要求"正义"。而这个正义,是石刑。丈夫是受害者,丈夫的亲人,丈夫的兄弟和朋友,会义愤填膺,会举起石头。但是,不止他们,仅仅是过路人,仅仅是知晓事件,而同样怀有"正义感"的男人,也会举起石头。而希腊医生正是这一形象。你认为你有正义感,你认为的正义感可以让你有权利去做审判官,有权利去做执法者。于是你就去杀人,就自己走过去宣判他人的死刑,而且把尖刀插进他人的心脏。(反观我们的现实中,我们可有把自己自封为审判者和执法者,以正义之名而行暴力之实呢?)
这部影片具有强烈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色彩。任何原因都无法使杀人合法化。
同样类似的,影片中的波洛具有虔诚的宗教信仰,不过这里是天主教(而不是东正教),与瑞典的女传教士有额外的交锋。欧尔森夫人说:天主教的信仰是错的,因为他们认为一切罪行都是可以原谅的;这个世界上有的罪行是绝不可原谅的。而波洛并不去反驳。同样类似的,影片中要表现杀人者的虚伪、脆弱和可怜。杀人者必定要强调,存在法律之上的正义;必定要强调,我们希望法律能带来正义,但是法律不给我们正义,所以我们就自己去寻找正义。德贝汉小姐哀求:耶稣说过,只要你没有罪,你就可以举起石头;我们当时是无罪的,我当时是无罪的。(I was not sinful.) 这是多么可怜的逻辑:难道要另外一个清白的人向你举起石头,然后再把他自己变的不清白么?而阿巴斯诺特上校,则紧张地马上要掏出枪来杀死波洛,"我们已经杀了一个人,再杀一个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俄国的老贵族德拉戈米罗夫公主央求:"放过他们,把我带走,反正我已经老了。"牺牲自己、保护他人是高尚的。但是正义呢?如果抓捕你们是不正义的,非法的,那你为何为他们担心,为何他们需要保护?况且你有何尝有保护的资格?你自己就是凶手。你们要执行正义,却不敢光明正大,而要阴谋诡计;而"正义"既已执行,又怯怯懦懦,不敢宣扬,唯恐为外人所知;而一旦为外人所知,又央求、恐惧,甚至要杀人灭口。你怎么能说自己所执行的是正义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还不如那些执行石刑的土耳其人。因为他们坚信他们是正义的,因为他们的穆斯林律法就是这样,他们不怕为人所知,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执行他们的律法。而这些西方的文明人,甚至其中有贵族,有外交官,有知名演员、有陆军上校、有侦探、有检察官的儿子、甚至有传教士。这些文明人,为了他们的"正义",则是不惜大费周折和阴谋诡计。
结局,波洛没有把这些人交出去。原因是,德贝汉小姐对他说,当时那些男人用石头砸死那个女人时,您当时不是说那些人也有他们的道理么?波洛虽然马上反驳道:您当时可是那么同情那个女人的啊。但是他无疑也感到,自己当时还是过于无情了。德贝汉小姐当时面对那个女人的同情,让他感到希望;而德贝汉小姐当时的无助,他也印象深刻。德贝汉小姐哭泣着倾诉道:我希望正义,当我觉得我在做正义的事,我感到自己升华了,变得伟大了。这又让他感到,人性本身就是这样啊。所以,他为何最后还是没有把这些凶手交出去?因为他的天主教信仰。最后他痛苦地一边走,一边握紧手中的十字架: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无法饶恕的。看到人的卑劣和脆弱,但是饶恕;因为他们杀掉柯赛蒂后不会再去杀人了,他们不会去做恶了,相反他们还要做很多好的事情。所以宽恕。
所以,尽管整个故事与原著差别很小。但是讲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则大大不同。这部影片超越了原作。
"如果法律倒下,你们把它捡起来,而且更要把它高高举起!因为没有法律,我们的社会就会毁灭!"
2011年7月14日星期四
装
文本界面启动 Linux 后,会简单地提示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这里目的是让系统除了显示发行版、日期、时间、内核号码等之外,加上某个可变的东西。希望的是每次登录都显示由 fortune 命令产生的随机的谚语。
这里的提示是由文件 /etc/issue 决定。因此需要的是在每次登录前生成新的 /etc/issue 文件。登录壳程序 (Login Shell) 在每次启动前需要先从配置文件 /etc/profile 读取设置。而 /etc/profile 文件会寻找目录 /etc/profile.d/ 下的所有脚本文件。因此在这个目录下新建一个脚本文件,比如 custome.sh,凭此每次生成新的 /etc/issue 文件。具体做法是:
对于原先设置好的 /etc/issue 文件,保留其备份。这里我保留在原目录下,需要管理员权限:sudo cp /etc/issue /etc/issue.stable ,备份的名字自然是任意的。
在 custome.sh 中写(此处不需要#!/bin/sh):
解释是,用 fortune 命令生成谚语,然后把它拼在原先的备份之后形成新的 /etc/issue 文件。最后只是删除临时文件,意义不大,可以省略。
但是,仅仅是到这里是仍然达不到目标,障碍在于 /etc/issue 文件的权限要求。这使得第二句命令实际上并不能执行。这里通过 sudo chmod a+w /etc/issue 取消这一限制。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做法有违系统安全的要求,只是现实来说其实关系并不大。这样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每次注销后重新登录,系统都会提出一句不同的谚语来。
类似地,登录成功后,系统的提示由文件 /etc/motd 决定。如果你认为一句谚语应该出现在登录之后而不是之前,那你可以采取类似的做法。事实上,做法是完全一样的。当然,主要的目的是在每次登录获得不同的提示,得到一点新鲜感,也大可以采用其他的手段,而不是简单地使用 fortune 命令。
总结,简单,生硬,暴力,而且意思不大。
这里的提示是由文件 /etc/issue 决定。因此需要的是在每次登录前生成新的 /etc/issue 文件。登录壳程序 (Login Shell) 在每次启动前需要先从配置文件 /etc/profile 读取设置。而 /etc/profile 文件会寻找目录 /etc/profile.d/ 下的所有脚本文件。因此在这个目录下新建一个脚本文件,比如 custome.sh,凭此每次生成新的 /etc/issue 文件。具体做法是:
对于原先设置好的 /etc/issue 文件,保留其备份。这里我保留在原目录下,需要管理员权限:sudo cp /etc/issue /etc/issue.stable ,备份的名字自然是任意的。
在 custome.sh 中写(此处不需要#!/bin/sh):
fortune > /tmp/delta
cat /etc/issue.stable /tmp/delta > /etc/issue
rm /tmp/delta
解释是,用 fortune 命令生成谚语,然后把它拼在原先的备份之后形成新的 /etc/issue 文件。最后只是删除临时文件,意义不大,可以省略。
但是,仅仅是到这里是仍然达不到目标,障碍在于 /etc/issue 文件的权限要求。这使得第二句命令实际上并不能执行。这里通过 sudo chmod a+w /etc/issue 取消这一限制。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做法有违系统安全的要求,只是现实来说其实关系并不大。这样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每次注销后重新登录,系统都会提出一句不同的谚语来。
类似地,登录成功后,系统的提示由文件 /etc/motd 决定。如果你认为一句谚语应该出现在登录之后而不是之前,那你可以采取类似的做法。事实上,做法是完全一样的。当然,主要的目的是在每次登录获得不同的提示,得到一点新鲜感,也大可以采用其他的手段,而不是简单地使用 fortune 命令。
总结,简单,生硬,暴力,而且意思不大。
2011年7月12日星期二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
《地下室手记》篇幅很短,可以算是稍长的中篇小说。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让人想起鲁迅的《狂人日记》(当然水平比《狂人日记》要高得多)。第一人称,一个蜷缩于地下室的人所写的手记。它不是要通过一个狂人的视角来说明这个社会上正常人所看不到或看到却不愿承认的东西。而是要说,在目前的社会中(当然是指当时的俄罗斯,尤其是圣彼得堡),一定会存在许多这样的"地下室的人",然后把这样的人推至极端表现出来,以此来重新认识社会,重新认识人本身。
《地下室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的作品。它有助于人了解《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老卡拉马佐夫和德米特里——尤其是老卡拉马佐夫。它充分地解释了为何会有,"我在你面前出丑,我为此而感到羞耻,但我同时又感到快乐,而且我会因在你面前羞愧而恨你,而找一切机会进行报复。"
《地下室手记》首先提出的重要论断就是:否认理性。陀思妥耶夫斯基不相信理性,看到理性也要排斥它。在他看来,理性使人的自由、人的自我的意识都无存身之处;让人变成了不去怀疑的公牛:要么不假思索地勇往直前,要么撞到墙便掉头。但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他认为:理性不是生命的本质,理性只能是生命的一部分,理性只是生命的"二十分之一"。他问道,人类何时有过所谓的理性?从人类历史,到每个人平常的行为,有哪一点可以用理性来解释?他说道,并不是存在一个总利益,人一旦认识到这个最高利益,一切行为就都是为了达到这个总利益。人往往会明知自己的利益何在,而仍然有意做出违背自己利益的事情。这说明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这说明人的愚蠢的、忘恩负义的,或者你所谓的总利益在统计列表中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项,而漏掉这一项足以使你的所有计算失去任何意义。
应当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证在逻辑上是不充分的。人类曾经一百多万年不穿衣服生活,这不能证明穿衣服是错的,不能证明赤身裸体才是人的本性。人类曾经互相残杀了一百多万年,直到今天还有人在互相残杀,还有人在准备互相残杀,但这不能证明和平、友爱、和睦相处是错误。人类从古至今很少有理性的表现,并不能作为否认理性的证明,并不能说理性是错误的。
但是即使这样,即使你否定他的论证,也很难拒绝他的结论(这正是他伟大之处):理性在人的生命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而要真正认识人本身,就不能从理性出发。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记》中对人的评述是,人是愚蠢的,反叛的,忘恩负义的;人宁可做出种种不合理的事情,而这明知错误却不能拒绝自己的原因是,人就是要不顾一切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的意义和自尊;生命的本质就是要宣誓自己的存在,而并不考虑一切是否合乎理性、或者甚至合乎道德。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人是易谬的、荒唐的、甚至卑劣的,因此人必须上升和超越,因而必须走上宗教之路,以避免彻底地堕落、避免走向罪恶和犯罪。
如果接受,说生命的本质就是宣誓和维护自身的存在,我们也许就可以这样地解释一些问题。比如说人类几千年来对于死亡的思考;比如杞人忧天。比如幽闭恐惧症和旷地恐惧症,都是因为人害怕孤独,而孤独带着毁灭的危险。又比如,在社会中处于上等的、有地位有财产的人,就不会强调自己的尊严,因为他们的财产和地位已经是自身存在的宣誓,赚更多的钱、谋取更高的地位是他们宣誓自己生命的方式;而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没有财产和地位、因而不能通过已有的财产和地位去谋求更多的财产和地位的人,才会强调自己的生命的尊严,因为另一条路被堵死了,他们只有通过强调自尊来宣誓自己的存在,因为他们的生命除了自尊,已经一无所有,因而他们更多的会表现出不满、反叛、暴力。而这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而有时,人会把自己的生命扩展出去,作为某个整体的一部分。比如人会有爱好(惺惺惜惺惺,好汉识好汉),会有归属感,甚至超越感。所以人会把自己一部分存在交给某个抽象的东西,而这也是生命本身的扩充;比如某个圈子的交流会,比如老乡会、校友会,比如某某明星的粉丝团,比如自以为献身于某个高尚的事业,比如自以为与上帝或者与历史上伟大人物灵魂相通。这些本质上都一样,都是一个生命将自己扩展到更大的领域,而这正是生命的欲望。
把话题收回来。因为生命的本质没那么高尚,所以人需要限制以防止人堕落,防止人伤害自己。正如小孩子虽然可爱机灵,但需要大人看着它,以防止它的好奇让它爬到什么地方摔坏自己,或是在哪里划伤自己,或是吞了什么不该吞的东西。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人必须相信上帝,否则人将堕落。我是认为,伦理、道德、法律的推演其实也可以脱离上帝的假设。当然,世界上还是有太多用道德和法律都不太顶用的东西。但是也许随着人们对自身的认识的加深,可以通过心理学或社会学或其他等等不断前进。上帝总是个说服力不充足的概念,不只是因为说服不了我,而是:首先说服不了十几亿中国人,而且似乎也说服不了西方人,而且似乎到处都不可行。
《地下室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的作品。它有助于人了解《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老卡拉马佐夫和德米特里——尤其是老卡拉马佐夫。它充分地解释了为何会有,"我在你面前出丑,我为此而感到羞耻,但我同时又感到快乐,而且我会因在你面前羞愧而恨你,而找一切机会进行报复。"
《地下室手记》首先提出的重要论断就是:否认理性。陀思妥耶夫斯基不相信理性,看到理性也要排斥它。在他看来,理性使人的自由、人的自我的意识都无存身之处;让人变成了不去怀疑的公牛:要么不假思索地勇往直前,要么撞到墙便掉头。但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他认为:理性不是生命的本质,理性只能是生命的一部分,理性只是生命的"二十分之一"。他问道,人类何时有过所谓的理性?从人类历史,到每个人平常的行为,有哪一点可以用理性来解释?他说道,并不是存在一个总利益,人一旦认识到这个最高利益,一切行为就都是为了达到这个总利益。人往往会明知自己的利益何在,而仍然有意做出违背自己利益的事情。这说明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这说明人的愚蠢的、忘恩负义的,或者你所谓的总利益在统计列表中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项,而漏掉这一项足以使你的所有计算失去任何意义。
应当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证在逻辑上是不充分的。人类曾经一百多万年不穿衣服生活,这不能证明穿衣服是错的,不能证明赤身裸体才是人的本性。人类曾经互相残杀了一百多万年,直到今天还有人在互相残杀,还有人在准备互相残杀,但这不能证明和平、友爱、和睦相处是错误。人类从古至今很少有理性的表现,并不能作为否认理性的证明,并不能说理性是错误的。
但是即使这样,即使你否定他的论证,也很难拒绝他的结论(这正是他伟大之处):理性在人的生命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而要真正认识人本身,就不能从理性出发。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记》中对人的评述是,人是愚蠢的,反叛的,忘恩负义的;人宁可做出种种不合理的事情,而这明知错误却不能拒绝自己的原因是,人就是要不顾一切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的意义和自尊;生命的本质就是要宣誓自己的存在,而并不考虑一切是否合乎理性、或者甚至合乎道德。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人是易谬的、荒唐的、甚至卑劣的,因此人必须上升和超越,因而必须走上宗教之路,以避免彻底地堕落、避免走向罪恶和犯罪。
如果接受,说生命的本质就是宣誓和维护自身的存在,我们也许就可以这样地解释一些问题。比如说人类几千年来对于死亡的思考;比如杞人忧天。比如幽闭恐惧症和旷地恐惧症,都是因为人害怕孤独,而孤独带着毁灭的危险。又比如,在社会中处于上等的、有地位有财产的人,就不会强调自己的尊严,因为他们的财产和地位已经是自身存在的宣誓,赚更多的钱、谋取更高的地位是他们宣誓自己生命的方式;而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没有财产和地位、因而不能通过已有的财产和地位去谋求更多的财产和地位的人,才会强调自己的生命的尊严,因为另一条路被堵死了,他们只有通过强调自尊来宣誓自己的存在,因为他们的生命除了自尊,已经一无所有,因而他们更多的会表现出不满、反叛、暴力。而这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而有时,人会把自己的生命扩展出去,作为某个整体的一部分。比如人会有爱好(惺惺惜惺惺,好汉识好汉),会有归属感,甚至超越感。所以人会把自己一部分存在交给某个抽象的东西,而这也是生命本身的扩充;比如某个圈子的交流会,比如老乡会、校友会,比如某某明星的粉丝团,比如自以为献身于某个高尚的事业,比如自以为与上帝或者与历史上伟大人物灵魂相通。这些本质上都一样,都是一个生命将自己扩展到更大的领域,而这正是生命的欲望。
把话题收回来。因为生命的本质没那么高尚,所以人需要限制以防止人堕落,防止人伤害自己。正如小孩子虽然可爱机灵,但需要大人看着它,以防止它的好奇让它爬到什么地方摔坏自己,或是在哪里划伤自己,或是吞了什么不该吞的东西。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人必须相信上帝,否则人将堕落。我是认为,伦理、道德、法律的推演其实也可以脱离上帝的假设。当然,世界上还是有太多用道德和法律都不太顶用的东西。但是也许随着人们对自身的认识的加深,可以通过心理学或社会学或其他等等不断前进。上帝总是个说服力不充足的概念,不只是因为说服不了我,而是:首先说服不了十几亿中国人,而且似乎也说服不了西方人,而且似乎到处都不可行。
2011年7月1日星期五
再谈 "Inception"
之前那篇谈《盗梦空间》的文章,现在来看,情绪太冲动。然而说的东西基本全部是对的。《盗梦空间》讲的故事,是 Cobb 在回家的飞机上做了一个半清醒的梦 "Lucid Dream",然后醒来回到现实,回到家里,看到自己的两个孩子与父亲。而在这个梦中,他所编造的有同行的人、她的妻子、随身携带的妻子的遗物,以及梦世界的规则。
杀妻,与杀妻后的愧疚,没有勇气面对现实,这才是在激烈的动作场面与光怪陆离的梦世界规则之下的,躲在角落里的真实。同样的主题出现于导演诺兰的第一部成名作《记忆碎片》 "Memento" ,以及 Leonardo DiCaprio 稍早于《盗梦空间》的影片《禁闭岛》 "The Shutter Island" 。这也应该是导演选择他的一个重要原因。《盗梦空间》并没有明确地说出杀妻,但是基本毫无疑问。《盗梦空间》回答的问题是,如果《记忆碎片》中的 Leonard 恢复了清醒,开始面对现实;如果《禁闭岛》中 Andrew Laeddis 终于不再自我保护,接受现实而从禁闭岛释放出来;如果他们开始要回归正常的生活,要回家,他们会怎样?他们会做一个梦,来清扫自己的罪恶感。要清除掉负罪感,他们才能回到现实中。
《禁闭岛》、《致命id》 "Identity" 、《穆赫兰道》 "Muholland Drive" ,甚至包括《搏击俱乐部》,这些影片之所以不能胜过《盗梦空间》,就在于观众一看就知道这是个谜题。而作为谜题,必须可解,所以到影片最后的时候,导演必须给出钥匙。依靠导演的习惯,可能会有或详细或简略的解题过程,大多数导演索性都把答案直接给出来。所以这些影片最多需要看两遍。但是《盗梦空间》,你很难发现它是一个谜题。其他导演打破现实,让你发现种种不可解释之处,于是你费劲力气去寻找答案,让这一切可以解释,把碎片重新拼成一个整体。而《盗梦空间》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它直接告诉观众新奇的规则,给你钥匙;然后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观众不断地用这些规则去解释、去将情节合理化。钥匙是迷雾。观众的注意力被转移了,观众需要不断的提醒自己当前的梦是第几层,因而就忽视了明显两个重要事实:首先, Cobb 的意识投影 Mal,可以出现于任意人的梦中,而没有人感到不自然;其次,所有梦世界的规则都是 Cobb 所说的,其他人只有听从。最后的伪开放式结局更是骗倒了所有人:所有人都去讨论这个结局。注意力被转移了。导演转移你的注意力,让你认为这只是一步新奇的想像的动作商业片,满足了大量人的虚伪自尊:"没什么难理解的,就是进栈出栈。""最后就是一个开放式结局,你怎么想都可以。"
其实一般人看《盗梦空间》,总会有稍稍感到不自然、说不通的地方。你需要意识到开始 Saito 所说的"你是想说,我们都只是在一个梦中?"是有双重含义的;你需要意识到结尾 Cobb 醒来的一幕是有双重含义的(这一点来自之前讲《盗梦空间》那篇文章中 SteamedFish 的评论)。你需要意识到 Eames 在谈策略时所说的,"要用渲泄,让他在最后一刻释放出来。"是有双重含义的。小 Fischer 本来就有放手之意,但随着 inception 的进行,对父亲积攒起仇恨,决意经营生意证明自尊,然而在最后一刻,将所有仇恨和不满彻底释放。这也是自指,你需要在同时意识到 Cobb 对他的妻子 Mal 的感情,不断地容忍和愧疚,不断地积累下去,而到最后一刻他决意面对 Mal ,释放掉所有的罪恶感和愧疚。
《盗梦空间》之所以胜过其他,在于你甚至很难发现它是一道需要解答的谜题。你完全可以把它看作一步快餐片,而依旧很欣赏。而如果你发现它其实是谜题,你也将发现,解谜题的钥匙早已包含在谜题本身当中,线索是足够的。这个谜题是可解的。而且正因为钥匙在谜题之中,所以来看快餐片的观众不会看到一把意外的钥匙。这个谜题是可以不解的。而且相对于其他影片,这个谜题的难度是不低的。当然,这个谜题不如《穆赫兰道》那么繁琐。
杀妻,与杀妻后的愧疚,没有勇气面对现实,这才是在激烈的动作场面与光怪陆离的梦世界规则之下的,躲在角落里的真实。同样的主题出现于导演诺兰的第一部成名作《记忆碎片》 "Memento" ,以及 Leonardo DiCaprio 稍早于《盗梦空间》的影片《禁闭岛》 "The Shutter Island" 。这也应该是导演选择他的一个重要原因。《盗梦空间》并没有明确地说出杀妻,但是基本毫无疑问。《盗梦空间》回答的问题是,如果《记忆碎片》中的 Leonard 恢复了清醒,开始面对现实;如果《禁闭岛》中 Andrew Laeddis 终于不再自我保护,接受现实而从禁闭岛释放出来;如果他们开始要回归正常的生活,要回家,他们会怎样?他们会做一个梦,来清扫自己的罪恶感。要清除掉负罪感,他们才能回到现实中。
《禁闭岛》、《致命id》 "Identity" 、《穆赫兰道》 "Muholland Drive" ,甚至包括《搏击俱乐部》,这些影片之所以不能胜过《盗梦空间》,就在于观众一看就知道这是个谜题。而作为谜题,必须可解,所以到影片最后的时候,导演必须给出钥匙。依靠导演的习惯,可能会有或详细或简略的解题过程,大多数导演索性都把答案直接给出来。所以这些影片最多需要看两遍。但是《盗梦空间》,你很难发现它是一个谜题。其他导演打破现实,让你发现种种不可解释之处,于是你费劲力气去寻找答案,让这一切可以解释,把碎片重新拼成一个整体。而《盗梦空间》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它直接告诉观众新奇的规则,给你钥匙;然后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观众不断地用这些规则去解释、去将情节合理化。钥匙是迷雾。观众的注意力被转移了,观众需要不断的提醒自己当前的梦是第几层,因而就忽视了明显两个重要事实:首先, Cobb 的意识投影 Mal,可以出现于任意人的梦中,而没有人感到不自然;其次,所有梦世界的规则都是 Cobb 所说的,其他人只有听从。最后的伪开放式结局更是骗倒了所有人:所有人都去讨论这个结局。注意力被转移了。导演转移你的注意力,让你认为这只是一步新奇的想像的动作商业片,满足了大量人的虚伪自尊:"没什么难理解的,就是进栈出栈。""最后就是一个开放式结局,你怎么想都可以。"
其实一般人看《盗梦空间》,总会有稍稍感到不自然、说不通的地方。你需要意识到开始 Saito 所说的"你是想说,我们都只是在一个梦中?"是有双重含义的;你需要意识到结尾 Cobb 醒来的一幕是有双重含义的(这一点来自之前讲《盗梦空间》那篇文章中 SteamedFish 的评论)。你需要意识到 Eames 在谈策略时所说的,"要用渲泄,让他在最后一刻释放出来。"是有双重含义的。小 Fischer 本来就有放手之意,但随着 inception 的进行,对父亲积攒起仇恨,决意经营生意证明自尊,然而在最后一刻,将所有仇恨和不满彻底释放。这也是自指,你需要在同时意识到 Cobb 对他的妻子 Mal 的感情,不断地容忍和愧疚,不断地积累下去,而到最后一刻他决意面对 Mal ,释放掉所有的罪恶感和愧疚。
《盗梦空间》之所以胜过其他,在于你甚至很难发现它是一道需要解答的谜题。你完全可以把它看作一步快餐片,而依旧很欣赏。而如果你发现它其实是谜题,你也将发现,解谜题的钥匙早已包含在谜题本身当中,线索是足够的。这个谜题是可解的。而且正因为钥匙在谜题之中,所以来看快餐片的观众不会看到一把意外的钥匙。这个谜题是可以不解的。而且相对于其他影片,这个谜题的难度是不低的。当然,这个谜题不如《穆赫兰道》那么繁琐。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