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0日星期三

东方快车谋杀案:2010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也许只是因为它很对我的胃口。

       与二十几年前的那部相比,在故事情节上,稍微做了些细节上的变动,有的是为了让故事更加合理,相当于给原著小说打上补丁。比如,为何一个黑手党杀手会要杀柯赛蒂,原先的解释是不知原因的黑手党火并;而在此则是,柯赛蒂犯下阿姆斯特朗案后,他被抓获被起诉被审判,黑手党通过威胁检察官使柯赛蒂得以逃脱法律惩罚,但是此案使得美国警方意识到黑手党的危险,此案之后大力打击黑手党。黑手党最终迁怒于柯赛蒂,于是派下杀手。这个解释比原先要完整而且有说服力。

     但是,更多的情节上的增改,是为了导演新的目的。这部电影不是侦探片,不是出题解迷,让你最后恍然大悟的影片,如果只是这个意义,没有必要在二十年后重拍。这部电影的目的是让人重新思考正义。所以这部电影的时间更短,但是却让观者压力更大。这部电影不是要表现聪明、洒脱、浪漫、牛逼,而是反对这些,要撕去这些表象,还原真正的现实。

     首先,现实是,列车上的乘客只有很少是英国人,有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比利时人、匈牙利人、希腊人、意大利人、瑞典人。虽然在故事的时代,英语可能已经有了很高的地位,但是法语还不像现在这么没落,在欧洲大陆还是很有影响;而且这辆列车公司是法国人开的,老板、乘务员都是法国人。所以这部影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大部分人的英语有明显的法国味,而且有彻底的法语。虽然原著小说是由欣赏新大陆的岛国人写的,但是这部电影是欧洲的。所以在这部影片里,你很少会听到别人称波洛 (Poirot) 为 "泼弱",而是 "布瓦霍"。

      在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咆哮的波洛:"谎言!一个又一个谎言!"被斥责的军士开枪自杀。血溅在波洛脸上,但他依然是坚定的表情。送波洛的士兵对波洛说他觉得那自杀的军士是个好人。他只是没有选择。而波洛说,这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可以选择不撒谎,他也可以选择不自杀。影片的开头就让人非常紧张。而在开头另外添加的一个情节,妻子怀上了别人的孩子,丈夫要求正义,于是几十个男人用石头将那个女人砸死。看到这个场景,便可以猜测到整个影片的主旨————如果你之前知道故事情节的话————东方列车上杀死柯赛蒂的十二人,多么像这些石刑杀死通奸女人的那些土耳其人。

      镜头会随着火车摇晃,画面色彩也稍显黯淡。东方列车并不浪漫,虽然是豪华车厢,毕竟是那个时代的火车。经理布赫先生得意地说,你看我们的车厢里,整个西方的上流社会。但是镜头打过去,你发现这些人就外貌而言没什么了不起的。影片是要剥离原作的浪漫色彩而还原以真实。

      故事的更改,柯赛蒂的私人秘书,不再是阿姆斯特朗夫人的崇拜者,而是当初的柯赛蒂案的检察官的儿子。他的父亲无法执行的正义,他要来参与执行。阿姆斯特朗夫人的妹夫和妹妹,即安德烈公爵和公爵夫人,由于公爵夫人的身体不适————幽闭恐惧症?也许不是,也许只是因为恐惧————而未直接参与谋杀。那么,如何凑够十二人?抱歉,希腊医生,牺牲你了。原先清白的助手希腊医生,在这里变成曾经去过美国,知晓和关心阿姆斯特朗案的一个产科医生。因此原先的助手,在这部影片里的任务是不断地误导波洛。这也更增加了这个故事的残酷程度。

      这个希腊医生有特别的含义。他只是阿姆斯特朗案的观众,他没有亲人和朋友在阿姆斯特朗案中受伤害。他也不是那个当时爱上女仆的侦探。阿姆斯特朗案对他没有影响,他本是在事件外的。但是他关心这个案件,他有"强烈的正义感"。于是他也参与到审判当中。妻子怀上他人的孩子,丈夫要求"正义"。而这个正义,是石刑。丈夫是受害者,丈夫的亲人,丈夫的兄弟和朋友,会义愤填膺,会举起石头。但是,不止他们,仅仅是过路人,仅仅是知晓事件,而同样怀有"正义感"的男人,也会举起石头。而希腊医生正是这一形象。你认为你有正义感,你认为的正义感可以让你有权利去做审判官,有权利去做执法者。于是你就去杀人,就自己走过去宣判他人的死刑,而且把尖刀插进他人的心脏。(反观我们的现实中,我们可有把自己自封为审判者和执法者,以正义之名而行暴力之实呢?)

      这部影片具有强烈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色彩。任何原因都无法使杀人合法化。

      同样类似的,影片中的波洛具有虔诚的宗教信仰,不过这里是天主教(而不是东正教),与瑞典的女传教士有额外的交锋。欧尔森夫人说:天主教的信仰是错的,因为他们认为一切罪行都是可以原谅的;这个世界上有的罪行是绝不可原谅的。而波洛并不去反驳。同样类似的,影片中要表现杀人者的虚伪、脆弱和可怜。杀人者必定要强调,存在法律之上的正义;必定要强调,我们希望法律能带来正义,但是法律不给我们正义,所以我们就自己去寻找正义。德贝汉小姐哀求:耶稣说过,只要你没有罪,你就可以举起石头;我们当时是无罪的,我当时是无罪的。(I was not sinful.) 这是多么可怜的逻辑:难道要另外一个清白的人向你举起石头,然后再把他自己变的不清白么?而阿巴斯诺特上校,则紧张地马上要掏出枪来杀死波洛,"我们已经杀了一个人,再杀一个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俄国的老贵族德拉戈米罗夫公主央求:"放过他们,把我带走,反正我已经老了。"牺牲自己、保护他人是高尚的。但是正义呢?如果抓捕你们是不正义的,非法的,那你为何为他们担心,为何他们需要保护?况且你有何尝有保护的资格?你自己就是凶手。你们要执行正义,却不敢光明正大,而要阴谋诡计;而"正义"既已执行,又怯怯懦懦,不敢宣扬,唯恐为外人所知;而一旦为外人所知,又央求、恐惧,甚至要杀人灭口。你怎么能说自己所执行的是正义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还不如那些执行石刑的土耳其人。因为他们坚信他们是正义的,因为他们的穆斯林律法就是这样,他们不怕为人所知,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执行他们的律法。而这些西方的文明人,甚至其中有贵族,有外交官,有知名演员、有陆军上校、有侦探、有检察官的儿子、甚至有传教士。这些文明人,为了他们的"正义",则是不惜大费周折和阴谋诡计。

      结局,波洛没有把这些人交出去。原因是,德贝汉小姐对他说,当时那些男人用石头砸死那个女人时,您当时不是说那些人也有他们的道理么?波洛虽然马上反驳道:您当时可是那么同情那个女人的啊。但是他无疑也感到,自己当时还是过于无情了。德贝汉小姐当时面对那个女人的同情,让他感到希望;而德贝汉小姐当时的无助,他也印象深刻。德贝汉小姐哭泣着倾诉道:我希望正义,当我觉得我在做正义的事,我感到自己升华了,变得伟大了。这又让他感到,人性本身就是这样啊。所以,他为何最后还是没有把这些凶手交出去?因为他的天主教信仰。最后他痛苦地一边走,一边握紧手中的十字架: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无法饶恕的。看到人的卑劣和脆弱,但是饶恕;因为他们杀掉柯赛蒂后不会再去杀人了,他们不会去做恶了,相反他们还要做很多好的事情。所以宽恕。

      所以,尽管整个故事与原著差别很小。但是讲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则大大不同。这部影片超越了原作。

      "如果法律倒下,你们把它捡起来,而且更要把它高高举起!因为没有法律,我们的社会就会毁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