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4日星期五

Life of Pi

恐怕在很多人意料之外,"Life of Pi" 也是一部非常诡异的电影。

从故事的主要情节来看,中译名"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是非常恰当的;但是为什么电影的名字却是 "Life of Pi", 而原著小说的名字也是 "Life of Pi" . 这种形式一般的翻译是"某某的一生",或者"某某的生活"。

两个调查员远赴重洋来调查沉船的原因,但是 Pi 所讲的两个故事都不涉及沉船的原因。还有,在第一个故事中的食人岛,在第二个故事中完全没有被提到。如果第一个故事中的每个动物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么这个食人岛对应着什么呢。还有两次诡异的穿越铁笼:一次是片头动物场景结束,镜头从铁笼内穿越到铁笼外——而我们本没想到会出现可怕的铁笼,因为突然让人产生我们才是在铁笼内的幻觉;一次是向老虎 Richard Parker 喂食,铁笼内老虎神奇般地穿越铁笼把铁笼外的羔羊(还是牛犊?- -)拖回铁笼内——这铁笼到底能困住老虎么,为何在场的人都只感到恐惧却不感到诧异。

需要注意的是,原著小说的作者 Yann Martel, 对改编后的电影如此说到:

"I'm happy it works so well as a film. Even if the ending is not as ambiguous as the book'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re might be another version of Pi's story comes at you unexpectedly and raises the same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truth, perception and belief."

当然,还有可能是最重要的,老虎究竟代表着什么?

一般得到的认知是, Pi 之所以编造出第一个故事,是为了掩盖人性的丑恶。"So it goes with God."  则只是说为了人相信上帝,是因为有上帝的世界更加美好——虽然这个世界并没有上帝。因而潜台词是世界很丑恶,我们需要借助上帝来掩盖这一点。而老虎所代表的,便是人的带有一定恶的生存本能。在生存都成为问题残酷环境下,就需要一定的野性与残忍来谋求生存,而一但回到文明社会就需要把它丢弃掉。

但是这种认识与以下若干处明显不相符合:

少年 Pi 同时实践着印度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他的父亲要他用自己的思想,用理性和科学去检验这些宗教。那么他是如何做的?他去用羊羔来喂老虎,而这一行为被他的兄弟父母都认为是及其危险的。但是,经过这次"历险", Pi 的思想明显发生的重大转变,他的宗教信仰彻底崩溃了。但是这里似乎又不是理性——当然,经过康德洗礼的就明白,所谓"理性"其实并不是那么"理性"。结果 Pi 直接跌入存在主义深渊,开始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白夜》和 "The dream of a ridiculous man",以及加缪的《异乡人》了。他的内心受伤如此之深以至于需要通过学习来恢复。

在漂流初期,老虎一次掉入水中而无法回到船上, Pi 把它救上船。而 Pi 也对作家说到,如果没有 Richard Parker, 他是不会活下来的。说他不能克服孤独,而老虎算个陪伴,这个解释是远远不充分的。Pi 说他十分怀念 Richard Parker。 对于 Richard Parker 的消失,Pi 说出了整部电影最哲学的一句话:

"All of life is an act of letting go, but what hurts the most is not taking a moment to say goodby."

因而我认为,Richard Parker 所指的并不是人的野性,而是人的人性。只不过人的人性是什么,则要见仁见智。人性或许是理性,或许是善意,或许是野性,或许是自尊或自大,或许是丑恶;或许是以上与其他未列出的"等等"的组合,或许是如同 Pi 的父亲对 Richard Parker 的描述,

"When you look into his eyes, you are seeing your own emotions reflected back at you. Nothing else."

片中还有一两处特别诡异的地方。在暴风雨来临之时,所有人都在沉睡。唯独少年 Pi 却突然激动起来,爬到甲板上发出高尔基式的呼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于是,船沉了。实际上这里似乎暗示,正是因为他的自大,想要试探上帝,因而招致灾祸。换言之,之所以大船沉入马里亚纳海沟,是因为少年 Pi 的错。而在漂流中,有一幕宛若星河的场景,而大鲸鱼一飞冲天,把少年 Pi 撞翻,还让他损失了大量补给。但这里他的错是,在如此静谧之时撩拨水面。当然这个是存疑的,不怎么充分。但是这个静谧优美的场景,画面却异常阴冷,色调发暗发酸,带有一丝恐怖的气息。这是没有问题的。另外,当少年 Pi 发现 Richard Parker 登上逃生艇时,他第一反应是跳下去。在挣扎了几下后,他默默的定在那里不动几秒,之后又游回艇上。在那几秒中则似乎是试死。

最后,回到题目上,电影的题目是 "Life of Pi" 而不是 "A wonderful journey of yougster Pi", 所暗示的应该是,这场227天的漂流并不存在,不论是与动物为伴还是与人为伴。这个漂流只具有象征意义,表达人所经历的阶段和状态。因而"前漂流时期"具有不可省略的重要性。而整个故事则是人从(前宗教的数学主义),到宗教主义,到科学理性的批判击溃宗教而带来存在主义,到放弃人性,融入"文明社会"。

(食人岛的意义依然不明。或许,李安导演就像处于食人岛的少年 Pi, 有名有利不愁吃穿;但是他所在的圈子也高处不胜寒的危险性。任何获得"成功"的人士,都可以说是在食人岛中:因之而成,也随时可能被之所噬。这样的话,食人岛反而是指文明社会的成功阶级。这样在动物版本的故事中,少年 Pi 带着人性离开了成功阶级的世界,回到平凡人的世界。虽然这可能只是幻想中的,因而在第二个人的版本中,可以不出现。)

2 条评论:

  1. 食人岛据说(非原创)暗示 Pi 吃了他母亲的肉。
    岛是人形的,并且选择了一个只有沙漠中才能存在的像蛆的动物(忘了叫什么了)和像肌肉的植物,以及晚上会泛酸和在莲花中发现牙齿。他不吃动物只吃植物,而老虎吃动物。

    另外,船沉的真实原因,从电影来看,应该是暗示 Pi 在出去的时候没有关门,导致水漫进船仓而沉的,他没有关门,以及水漫进去,都做了特写的。

    “这个静谧优美的场景”,暗示他放弃了吃母亲的肉而弃尸于海底?但是电影里面他在离开食人岛的时候又是带了不少补给的。这一点有点矛盾。

    回复删除
    回复
    1. 抱歉我很少登上来看,今天才看到你的评论。于是我又把这部电影拖动地看了一遍。我之前确实没注意这个岛是人形的。也没注意到狐獴(meerkat)是在非洲南部的沙漠才有的。不过我是觉得这种动物挺可爱的,不知你是怎么联想到蛆的,可能是太密集吧。

      首先说你所提的沉船的真正原因。你说是,因为 Pi 出来后没关舱门,这明显是站不住的。一扇门的截面的雨水要在几分钟内造成这么大一艘船的危险是不可能的。Pi 回到客舱,只是地上有积水,从他的背后和头顶都没有倾盆的大水冲下来。除非他在返回客舱时,很冷静地关住了舱门。无论怎样都是不合理的。

      其次,来说这个食人岛的问题。事实上,影片中并没有“食人”这个词,"Carnivorous" 的意思是肉食的、食肉的;那个作家说的 "Like a Venus Flytrap?"(像捕蝇草那样?) 所谓的“食人岛”是指这个岛本身的危险性,而并非在这个岛上发生了食人的事件。如果说,Pi 和老虎在这个岛上吃着这个岛上的东西,这暗示着什么。我倒认为,影片中只有 Pi 刚到岛上吃一根貌似绿甘蔗的镜头,但不超过十秒,也丝毫没有残忍的表现。老虎吃狐獴更只是一句话的。这无非是剧情需要。

      但是,如你所说的,也正是我所忽略的,从海上看去岛的形状是一个女人(更像是少女)的侧影;岛上也不该有狐獴这种动物。但是,如你说提示,我开始认为这个岛就象征着一个女人或者某个女人。抑或只是对于某个女人的幻想,这也是有可能的。可能的证据有:少年 Pi 问 Anadi 的舞的含义是什么时,他说道 "The god of love is hiding in the forest?" 而 Anandi 答道 "No, that also means the lotus flower." 而这个“食人岛”只是这些回忆的再联想。甚至,旁边 Anandi 的两个女朋友的偷笑,可能暗示 Anandi 的舞本来只是对 Pi 的暗示。当作家得知 Pi 有妻子和两个孩子,说你的故事有个幸福的结局时, Pi 回答道 "Well, that's up to you." (There are no happy endings because nothing ends. --- Schmendrick in "The Last Unicorn")

      我在网上也看到一些讨论说 Pi 到底有没有吃了他母亲的肉的讨论。让我们假设故事的第二个版本是真实的。那么无疑 Pi 是吃了人肉的,那么他所吃的人肉中有没有一片肉是来自她母亲的,这个问题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举个例子,杀人罪就是杀人罪;但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之下,杀父或杀母一人,比杀一般人十人,罪还要大十倍。所以特别用“弑”而不用“杀”。但是这在影片和原作小说中都是不存在的问题。影片中 Pi 说到他对厨子做出了相同的事。这已经够了。

      另外,原作小说的作者提到,他认为电影还不够“模棱两可”。因此,去挖掘“事实的真相”是走错了路。以我来看,整个故事的本身就十分不合理,不仅漂流的故事毫无真实性;漂流前的故事也毫无真实性。一个首先接受印度教的人,在自身的选择下,又接受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绝无可能。能做出这样的设定的人,如果不是对印度教一无所知,就只能是有意这样设定;Pi 的父亲能开得起动物园,其种姓应接近刹帝利,而他母亲的母亲却是“下嫁”,其种姓应更高,但其肤色的程度,似乎不允许她的种姓那么高;对于“下嫁”的人,是整个社会予以排斥而不仅是家族予以排斥,但她母亲仍然跟周围人融洽相处。当然,最荒唐的是带着整个动物园远渡重洋去卖动物。让我相信这些真实存在都是困难的,所以是真的发生过一场船难,还是作为某个象征,这都很成问题。又如何让人相信所谓第二个版本的“真实故事”,更何况是第三个版本的更加“真实”的版本。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