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1日星期六

无题

从前年底开始陆续读蔡东藩的通俗历史演义。边读边忘。到现在读完大部分,还差《五代史演义》、《明史演义》和《民国演义》几部。刚读完的的《两晋演义》和《南北史》演义。原先想了解的内容和一些疑惑是逐渐清楚了。可却更心灰意冷了。会心灰意冷的人不论如何都是会心灰意冷。

了解的既有“真相”愈多,愈觉真相之难获得。求取真相既不可得,最初本心自难再持。万事经不起分析,一经分析,随处皆是可见不可证之疑。见言难见行,见行难知心,更何况其言行记录恐有增删。学之恐习伪,不学恐近愚。

每一朝开国的历史恐怕都有伪造。吹嘘自己的功绩德行,夸大前朝的罪恶。这方面缺点最小只能是司马迁了,刘邦只是一个市井流氓,无德无才。但是司马迁给他加上了难已解释的天命,反而成为后人只可仰视的传奇。而从东汉光武帝开始,就已经吹得不能看了。昆阳之战的具体情况十分可疑,比项羽有过之无不及,而之后刘秀自己却狂吃败仗,几乎未尝一胜。既废贤后又诛大臣,这样的人为什么会称为千古完美帝? 三国是严格很多的,明确刘协未失德,十分难得但对曹操有明显拔高。袁氏亡于内乱,却大谈官渡。

而前四史之后,中国的古典时代结束,问题马上就变得十分严峻。两晋史和南北史,几乎均为唐人所著。晋王杨广的罪行被极度的夸大。隋末唐初的事情纷乱无序,明显有意隐藏问题。最初杨玄感洛阳屡攻不下,却相信可直取关中。李渊从晋阳南下,绕过河东,直入关中,士民纷纷趋附。行宫卫士在杀死杨广及其宗族,宇文化及被并未参与而推为主,之后行宫卫士又欲杀化及,没有人背后指使撑腰的卫士恐不敢为。一切都出于所谓关陇集团的叛乱,而这个关陇集团只有极少数名字留在历史中。

而历史中的大野世民为父谋反,种种计谋恐怕都是子虚乌有。因为从晋阳到长安,一直由大野建成领兵作战。建成既为太子,不再领兵。世民在征伐中培植势力从而发动叛变谋朝篡位。秦王大野世民一如晋王普六茄广故事。只是晋王广南灭陈北击突厥都是面对正规军,秦王世民的敌人大都只是流寇。一个构谄太子,一个谋杀太子。一个未必窃父妃,一个实已抢弟妻。

晋史,南朝的梁陈史,北朝史到隋,其史多是由大野世民令人所编,成书均在贞观。篡窃得国的人,编他人篡窃得国再失国的历史,其中有少不尽之言,可想而之。特别是唐与隋周齐魏之间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要么平淡、没有记的内容;要么材料很多,却假假难辨。西周历史,最重要的在于初年的武王伐纣、周公东征与辅佐成王,但是武王与周公时的诸事件,已经不能用疑点重重来形容了,可以说是莫名其妙。但西周在成王之后的历史,又少之又少。仿佛人为了撒谎才开口说话,为了欺骗才动笔写字。

2014年5月12日星期一

维基条目“German language”的翻译(缺“英语中的德语外来词”一大表)

德语

         德语是一种西日尔曼语言,其主要词汇来自印欧语系日尔曼分支。有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些来自法语和英语。广泛使用的语言中与德语极为相近的语言包括卢森堡语、意地绪语、荷兰语、弗里西亚语、斯堪的那维亚语和英语。

         德语以拉丁字母书写。在26个标准字母以外,德语有三个变音元音,(Ä/ä, Ö/ö, Ü/ü)以及字母ß(一种特别的 "s",称为"艾斯才特"(Eszett)或者"锐S"(sharp s);它源于字母 s 和 z 的古典形式的连体。s 和 z 分别由 ſ 和 ʒ 表示,即有  ſ + ʒ = ſʒ = ß))。

          德语有大约9千万人作为母语使用,这令其成为欧洲使用最为广泛的母语。

          德语是多中心语言,多个国家有其各自标准化的变种(如奥地利德语,瑞士标准德语)还有多种方言。有一种变种被称为标准德语。

          德语是德国、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的唯一官方语言;瑞士、卢森堡和比利时的官方语言之一;以及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匈牙利、纳米比亚和波兰等的认可少数语言之一。

历史
        起源
        德语的历史开始于大迁徙时代的高地德语辅音漂移。这将古高地德语与古萨克森语区分开。古高地德语的最早证据来自于散见的 Elder Futhark 铭文(1),特别是公元6世纪时阿勒曼尼语的记录;最早的单词表Abrogans 见于8世纪(2)。最早的成义文本(Hildebrandslied, Muspilli 以及梅斯堡咒语 Mersebrug Incatations )见于9世纪。古萨克森语此时属于北海日尔曼文化圈,而低地萨克森语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处于日尔曼而非盎格鲁-弗里西亚的影响之下。随着德国被分割为众多邦国,数百年来唯一推动德语走向统一或标准的力量只是作家们希望自己拥有尽可能多读者的一般意愿。

        现代德语
                德国
        在马丁路德翻译圣经时(新约1522年,旧约分部出版,完成于1534年),他的译文主要基于在萨克森使用的政事标准语,也称为 Meißner-Deutsch (迈森市德语)。这种语言基于东部高地与东部中地的方言,保持了大部分中古高地德语的语法体系(与中地和高地的口语不同,这两者此时已开始失去属格与过去时态)。

         圣经各拷贝为各地区附带了长长的单词表,将不认识的单词译为各地区方言。罗马天主教会最初拒绝了路德的翻译并试图创建自己的天主教会标准——但其与"新教德语"的差别不大。到18世纪中时被广泛接受的标准产生,早期新高地德语时期结束。

        在1800年以前,标准德语基本只是一种书面语言:在北德市镇所使用的是低地萨克森语或低地德语;与之相差甚大的标准德语被作为一种外语来学习,其发音有极大不确定性。而北德读音被作为了惯例发间指南的标准;虽然事实上,标准德语的发音各地都有所不同。

                 奥地利帝国
         德语是包括中欧和东欧大片土地的哈布斯堡帝国的商业和政府语言。直至19世纪中它实际上是帝国大部分市民的语言。使用德语就意味者自身是商人、市民,而不论民族。有的城市加入哈布斯堡王朝后逐渐日尔曼化,如布拉格(Prague,德语 Prag)、布达佩斯(Budapest,又称布达 Buda,德语 Ofen);有的城市为哈布斯堡时期殖民建成,在当时主要是德语人民,如普茨尼(Pozsony, 德语 Pressburg,今布拉迪斯拉发)。有些城市仍是非德语的,但多数在当时是德语城市,如布拉格、布达佩斯、布拉迪斯拉发、萨格勒布(德语 Agram)以及卢布尔雅那(德语 Laibach)。不过环绕这些城市的地区说其他语言。在东方省份巴纳特(3)和特兰西瓦尼亚(4),不仅在蒂米什瓦拉(Temeswar)、赫尔曼城(Hermannstadt 今锡比乌,Sibiu)和王冠城(Kronstadt, 今布拉索夫 Brasov)这样的大城镇,在许多周边小定居点,德语都是主要语言。

                 瑞士
         在瑞士的德语州(Caton)使用若干当地方言,但书面语言是标准德语的瑞士化变种,与法语、意大利语、罗曼什语共同作为主要语言。

                 标准化
        1901年第二次正字法会议结束后,书面形式的德语标准化完成。而在三年之前德语舞台语言(Deutsche Bühnensprach)的规则已经建立。

        今天的媒体与书面作品大都以标准德语(有时也被称为 Hochdeutsch 高地德语)完成,为所有讲德语的地区所理解。

地理分布

         海外德语群体有前德属殖民地纳米比亚(1990年独立于南非)以及其他德人移民地如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多米尼克共和国、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智利、秘鲁、委内瑞拉(这里发展出了阿勒曼殖民地方言)、约旦、南非和澳大利亚。在纳米比亚,德族人保
持着德语的学校教育。

        据 W3Techs,6.0%的网站为德语网站。德语在互联网使用最广泛语言中排第三。

国家    使用德语人口(欧洲以外)
美国    1,380,000
加拿大    450,000
巴西    1,400,000
阿根廷    250,000
墨西哥    200,000
澳大利亚    110,000
南非    75,000(仅包括德裔侨民)
智利    50,000
巴拉圭    30,000
新西兰    37,500
纳米比亚 30,000(仅包括德裔侨民)
委内瑞拉    10,000
秘鲁    7,583(不含德裔侨民)

        欧洲
        德语主要使用于德国(95%以上人口将其作为第一语言)、奥地利(89%)、瑞士(65%)、卢森堡大部分与列支敦士登。列支敦士登为唯一仅以德语作为官方语言和使用语言的国家。

        德语也是比利时、荷兰和法国的官方语言之一。使用者主要集中在比利时东部的德语聚群,占该国人口的1%。

         其他欧洲德语聚群出现在北意大利(南蒂罗尔与其他省的一些市镇),法国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以及丹麦前南日德兰郡的边界村庄。

         德语聚群还出现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强制驱逐和八、九十年代的向德国的规模移民削弱了这些聚群。

          非洲
         在前德属殖民地纳米比亚有约25-30,000人以德语为母语。虽无官方语言地位,仍在各领域广泛使用,特别是商业与旅游,以及教会(主要是纳米比亚福音路德教会)、学校(如温得和克德语私立高校)、文学(德裔纳米比亚作家有 吉塞赫 W. 霍夫曼)、广播(纳国广播公司德语节目)和音乐(如说唱家 EES)。

           北美
          在美国的北达科他与南达科他州,德语在居家使用语言中排第二(第一英语毫无疑问)。其他州的第二语言则是西班牙语,法语或他加禄语(5)。此国中西部地区可发现德语地名,比如明尼苏达的新乌尔姆与许多其他城镇;北达科他的俾斯麦(其首府)、慕尼黑、卡尔斯乌厄与施特拉斯堡;德克萨斯的新褐石、弗里德里克堡、魏玛、敏斯特;俄克拉荷马的科恩(Corn, 原 Korn,德语谷物)、基佛(Kiefer,德语松树)、忠城(Loyal,原基尔 Kiel)与柏林;以及威斯康星的基尔、柏林和德国城。

        从1843年到1910年,有五百万以上德国人移民海外,主要是去美国。直到20世纪早期,德语在教会、学校、报纸,甚至美国酿酒协会的管理中都是重要媒介,但在一次大战期间受到严重制约。在20世纪的进程中,18、19世纪的移民们的后代在居家已不再使用德语,但是小规模的群体仍存在于宾夕法尼亚(阿米什教众、胡特尔教众、顿卡教众、与一些门诺教众使用胡特尔德语与西部中地德语的一个变种,又称宾州德语或宾州荷兰语)、堪萨斯(门诺教众,伏尔加迁德人)、北达科他(胡特尔德人,门诺教众、俄迁德人、伏尔加迁德人、波罗的迁德人)、南达科他、蒙大拿、德克萨斯(德州德语)、威斯康星、印地安纳、俄勒冈、俄克拉荷马以及俄亥俄(72,570)。一个德裔虔敬派群体在艾奥瓦建立了阿玛纳殖民地并继结续实践它们遗留的语言。20世纪早期的移民多去圣路易斯、芝加哥、纽约、密尔沃基、匹兹堡和辛辛那提。

        德语民众建立殖民地或聚群地所主要使用的德语方言与其所来自地区的方言相似。比如胡特尔德语与克恩滕方言相近。而德州德语是阿戴尔法莱茵(Adelsverein)(6)所建移民的地区的方言,比如新褐石和弗里德里克堡。在艾奥瓦州的阿玛纳殖民地,说阿玛纳德语。平地德语(Plautdietsch)在北墨西哥是一种很大的少数语言,在墨西哥有超过200,000人使用。宾州德语是一种大多数阿米什教众使用的西部中地德语方言,分布于宾西法尼亚州、俄亥俄州与印地安纳州,与帕拉丁德语方言相似。胡特尔德语是德语中奥地利-巴伐利亚变种的上德语方言之一,在加拿大和美国的胡特尔聚群中使用。这些聚群分布在美国的华盛顿州、蒙大拿州、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州与明尼苏达州,以及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萨斯喀彻温省与马尼托巴省。其使用者分铁匠部、讲师部与大流士部(7),但在大草原部(脱离殖民地进入大草原的胡特尔人的后代)的早先几代也讲。在殖民地长大的胡特尔儿童在学英语之前先在学校学习胡特尔德语,周围地区的标准语言。在大部分学生的初等教育中,除公立学校之外还会在德语语法学校就读。

        根据2006年最近的普查,在加拿大有622,650人使用德语,而有德裔祖先的人(德裔加拿大人)遍及全国。德语群聚点在英属哥伦比亚和安大略尤为多。在安大略省基秦纳市有庞大而活跃的群聚点,此地曾以柏林为名。在加国的三个最大城市圈蒙特利尔、多伦多和温哥华,德裔移民占相当意义;而二战后的移民在其居住处保持了德语的纯熟。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百万以上的德裔加拿大人使得德语成为法语和英语之后的第三大语言。

        在墨西哥也有大量的德裔人口,主要集中城市有墨西哥市、普埃布拉市、马萨特兰、塔帕丘拉与埃卡提佩市;另外散布于奇瓦瓦州、杜兰戈州与萨卡特卡斯州。

           南美
          在巴西,最大的德语人口聚居地在南大河州、圣卡塔里娜州、巴拉那州、圣保罗州与圣灵州。在阿根廷、智利、巴拉圭、委内瑞拉、秘鲁与玻利维亚,也有德语后裔的重要聚集地。在20世纪,100,100以上德国政治难民与受邀企业家于拉丁美洲定居,譬如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委内瑞拉与多米尼克共和国,建立了德语的飞地。据报道有少量到的波多黎各的移民。在波美罗迪市(8),几乎所有居民都会讲德语,德语也是此市所在的圣卡特里娜州的官方语言之一。

         在大多数德国移民的地方,他们的后代都不在讲德语,而是大多同化于主要语言与当地文化之中;一般地,在北美就是英语,在拉丁美洲就是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但是巴西圣灵州将波美拉尼亚语与德语全州作为官方语言遗产来认可,南大河州将大河浑斯吕克德语作为官方语言遗产来认可。另外,巴西有的城市将德语或波美拉尼亚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这些城市是:

以波美拉尼亚语为官方语言之一的城市:
圣灵州:Domingos Martins, Larania da Terra, Pancas, Santa Maria de Jetibá, Vila Pavão
米纳斯斯吉拉斯州:Itueta (只有 Vila Nietzel 区)
圣卡塔里娜:Pomerode
南大河州:Canguçu (待认可)
朗多尼亚州:Espigão d'Oeste (待认可)

以大河浑斯吕克语为官方语言之一的城市:
圣卡塔里娜州:Antônio Carlos,Treze Tílias(学校强制语言教学,城市公开官方场合有使用)
南大河州:Santa Maria do Herval (待认可)

          大洋洲
         在澳大利亚的南澳州,1840年代经历了一波明显的来自普鲁士(特别是西里西亚地区)的移民。由于与其他德语人群长期隔离以及与澳式英语的接触,一种名为巴罗莎德语的独特方言发展起来,主要在阿德莱德附近的巴罗莎山谷使用。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百姓中强盛的反德情绪与相关的政府作为,德语使用迅速减少。在20世纪它仍然被作为第一语言使用,但是现在一些老人在用。

        19世纪的德国到新西兰的移民少于英国、爱尔兰,甚至斯堪的纳维亚。尽管如此,仍有大量德语聚群持续到20世纪初。德语移民主要在普霍伊、尼尔森与戈尔。在最近的普查(2006)中,新西兰有 37,500 人使用德语,为英语和法语后第三大欧洲语言,总第九大语言。

         还有一种重要的德系克里奥尔语,正在被研究和复原,称为"吾等之德语" (Unserdeutsch)。在前德语殖民地德属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与北澳大利亚(即昆士兰州与西澳洲的海岸地区)的一些老人中使用。灭绝风险严峻,学者在努力复兴对此语言的兴趣。

标准德语

        标准德语并非起源于一特定地区的传统方言,而是起源于一种书面语言。但是在有的地方,其传统地区方言为基于标准德语的新发音所替代;这是在北德大片地区所发生的情形,在其他地方的主要城市也是这样。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口语化的标准德语与正式的书面差别很大,特别是在语法的语义上,因其受方言言论影响。

         标准德语随不同地区,在不同的德语国家,词汇、个别发音、甚至语法与正字法都有所不同。这种变化不可与各地方言的变化相混。虽然标准德语的地区变种只在一定程度上受当地方言影响,但是差别仍很明显。因而德语被认为是一种多中心语言。

         在大多数地区,使用者会依据所处环境而使用偏向标准或偏向方言的德语。

        在瑞士的德语区,很少会方言与标准语混用,标准德语的使用基本被限制于书面语言。这种情况被称为中双层语言。瑞士教育体系用瑞士标准德语,奥地利教育体系用奥地利标准德语。方言与标准语的混合也不发生在北德。传统方言为低地德语,而标准德语是一种高地德语。由于此地区的诸方言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不能像高地德语方言(如巴伐利亚语、士瓦本语、黑森语)那样与标准德语混合。

          官方状态
         标准德语是列支敦士登的唯一官方语言;德国(另有丹麦语、弗里西亚语与索布语作为少数语言)、奥地利(另有斯洛文尼亚语、克罗地亚语与匈牙利语作为少数语言)、瑞士(另有法语、意大利语与罗曼什语)、比利时(另有荷兰语与法语)与卢森堡(另有法语与卢森堡语)的官方语言之一;意大利的一个地区官方语言(南蒂罗尔);肖普朗(匈牙利)、卡忽勒(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若干城市的官方语言;以及(同意大利语一起)梵蒂冈瑞士卫兵的命令的官方语言。

        德语在丹麦(南日德兰)、意大利(格莱色尼谷)、纳米比亚、波兰(奥波莱省)和俄罗斯(AsowoHalbstadt)(9)由官方认可作为地区语言或辅助语言。

        德语是欧盟23种官方语言之一,三种工作语言之一;欧盟内母语使用者最多语言;欧洲第二最广泛使用语言,后于英语而前于法语。

       德语作为外语
       德语是英语世界的第三大被教授外语,在法语与西班牙之后。

       德语是欧洲约95-100百万人的主要语言(2005年),这占到所有欧洲人的13.3%;是在欧洲作为母语使用人数第二多的语言,在俄语之后,法语(66.5百万,2004年)和英语(64.2百万,2004年)之前;因而是欧盟使用人数最多的第一语言。德语是欧盟中作为外语了解人数第二多的语言;欧盟官方语言之一;欧盟委员会三种工作语言之一(另两种是英语和法语)。在欧盟15国中32%的人能用德语交流(作为母语或第二语言或外语)。这得益于借助光缆或卫星得以广泛传播的德语电视节目。

诸方言

        德语属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西日尔曼语支的成员。德语方言连续统在传统上最粗泛地分为高地德语与低地德语(也称低地萨克森语)。然而,历史上的高地德语诸方言与低地萨克森语(低地德语)诸方言不属于同一语言。但在今天的德国,低地萨克森语(低地德语)往往被看作标准德语在某种程度上的一个方言的变种,即使是在很多母语使用者看来。同样的现象出现在东尼德兰,诸传统方言不被认为与低地萨克森语(低地德语)同源,而是作为荷兰语。

        德语诸方言之间的变化是相当大的,只有邻近的方言可互相交流。有的方言对于只会标准德语的人来说是听不懂的。但是所有德语方言都属于高地德语与低地萨克森语的方言连续统。

        低地德语
        中部低地德语是汉萨同盟的通用语。它是北德的统治性的语言。这在16世纪发生了变化:1534年路德圣经出版。这个译文被认为是向早期新高地德语演化的重要一步。它意在为广泛读者所理解,主要基于中地与高地德语变种。早期新高地德语比低地德语获得更多威望从而成为科学和文学的语言。约在同时,由于通向亚洲和美洲新贸易路线的建立,基于北方港口的汉萨同盟失去了重要性,而当时强大的德国城邦分布于中德与南德。

        18与19世纪以学校广泛的标准德语教育为重要标志。逐渐地低地德语在政治上被认为仅是一种无教养人群所使用的方言。今天的低地德语可分为两个群体:受到相当标准德语影响的低地萨克森语变体,与受到低地萨克森语影响的标准德语变体(称为米森语)。有时把低地萨克森语和低地法兰克尼亚语合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没有受到高地德语辅语漂移的影响。然而,能听懂并能说的人口比例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减少了。

         高地德语
         高地德语分为中地德语、高地法兰克尼亚语(一种过渡语言)与上地德语。中地德语包括利波里亚语(Ripurian)、摩泽尔河法兰克尼亚语、莱茵河法兰克尼亚语、中黑塞语、东黑塞语、北黑塞语、图林根语、西里西亚德语、洛林德语、中阿勒曼尼语、北上地萨克森语、高地普鲁士语、卢萨蒂亚-新马克语、与上地萨克森语。使用于东南荷兰、东比利时、卢森堡、法国部分以及德国大约在美因河与低地的南部边界之间部分。现代标准德语主要基于中地德语,虽然对现代标准德语的通用德语术语(在语言学上并非正确)是 "Hochdeutsch", 即高地高语。

        卢森堡的摩泽尔河法兰克尼亚语变种经过官方的标准化与建制化,通常被认为已是一种可称做卢森堡语的独立语言。

         两种高地法兰克尼亚方言为东法兰克尼亚语与南法兰克尼亚语。

         上地德语方言包括北奥地利-巴伐利亚语、中奥地利-巴伐利亚语、南奥地利-巴伐利亚语、施瓦本语、东法兰克尼亚语,高地阿勒曼尼德语、极高地勒曼尼德语、阿尔萨斯语与低地阿勒曼尼德语。使用于部分阿尔萨斯、南德、列支敦士登、奥地利与瑞士意大利的德语区。

       波兰的一种高地德语 Wymysorys Wilamowice 镇居民母语;SathmarishSiebenbürgish 是罗马尼亚的高地德语(10)。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主要在沙皇俄国)所使用的高地德语有许多独有特点,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意地绪语。这是唯一一种不以拉丁字母为其标准字母的日尔曼语言。

        标准德语的变种
        在德语语言学中,德语方言与标准德语的变种不同。
  •  德语方言是传统的当地变种。他们可向上溯源到不同的日尔曼部族。其中许多不能被仅知标准德语的人理解,因其往往与标准德语在词法、音位与句法以上都有不同。如果用语言基于相互可交流的狭义定义,那么许多德语方言就都被认为是独立的语言(比如在"民族志上")。然而,这种观点不为德语语言学家所接受。
  • 标准德语的变种指多中心的标准德语的不同本地变种。它们在词法与音位上相差很小。在某些地区,它们已经代替了传统德语方言,特别是在北德。

语法

         德语是有三个语法性的屈折语言;因此由同一词根可衍生出大量单词。

          名词屈折
          德语名词屈折有以下方面:
  •  四格:主格、属格、与格与宾格。
  •  三性:阳性、阴性与中性。词尾有时揭示语法性:比如说,以...ung(-ing), ...schaft(ship), ...keit 或...heit (-hood, -ness) 结尾的名词为阴性;以...chen-lein(小称后缀)结尾的名词为中性;以...ismus(-ism)结尾的名词为阳性。其它词尾则有更多变化,有时依赖于使用语言的地区。有的词尾不限于一种性,如...er(-er)词尾,有Feier(阴性),意为欢庆会、宴会; Arbeiter(阳性)意为劳动者;而 Gewitter(中性),意为暴风雨。
  • 二数:单数与复数。

         屈折的程度比起古高地德语与其他印欧语言如拉丁语、古希腊语和梵语来要弱得多;比起古英语、现代冰岛语和俄语也要弱一些。三个性塌缩于同样的复数,复数在语法上表现如同第四性。三性加复性再乘四格共有16种格与性/数的组合,但覆盖这16种组合的只有六种定冠词形式。名词中,强阳性名词与中性名词在属格,有时在与格,要求格的屈折。在非正式演讲中这两格在逐渐为其他方式所替代。与格词尾在很多文章中因被认为老旧落伍而扔掉,但在格言等等,在正式演讲和书面语言中仍在使用。弱阳性名词单数对于属格、与格和宾格共用一个变格词尾。阴性名词单数不变格。复数在与格确有屈折。德语中不计复数标记共有七个屈折词尾:-s, -es, -n, -ns, -en, -ens, -e.

        在德语正字法中,名词和多数在句法中起名词功能的词大写,以使读者更容易确定句中单词的功能(Am Freitag ging ich einkaufen.——"周五我去购物";Eines Tages kreutze er endlich auf.——"某一天,他最终出现了")。这一惯例在今天几乎是德语唯一的,虽然在历史上其他语言也是这样(之外可能只有与之极其相关的卢森堡语与北弗里西亚的若干孤立方言),如丹麦语(于1948年废除名词大写)和英语。

        如同大多数日尔曼语言,德语以一个名词修改另一名词所给范畴的方式来合成名词,如 Hundehütte (意为"dog hut",狗棚;特指:"dog kennel" 狗屋)。英语中更长的新合成名词多以空格分隔来写"开",德语(与许多其他日尔曼语)则不同,几乎总是不带空格的"闭"形式,比如:Baumhuas ("tree house",树房子,指建在树上的小屋)。德语允许任意长的合成词,而英语是有限的(见英语合成词)。在德语中这极为常见。经验证仍在使用(虽然极为有限)的最长德语单词是 Rindfleischetikettierungsüberwangungsaufgabenübertragungsgesetz, 字面翻译过来是"beef  labeling supervision duty assignment law"(牛肉标签监督职责分配法)[Rind (cattle), Fleish (meat), Etikettierung(s) (labelling), Überwachung(s) (supervision), Aufgaben (duties), Übertragung(s) (assignment), Gesetz (law)]。 只是这样的例子对于母语使用者来说也觉得过分官僚,风格糟糕,甚至滑稽。

          动词屈折
         标准德语中动词的屈折包括:
  • 两种变位类:弱与强(与英语一样)。另外还有第三类,称为混合动词,其变位组合了强弱两种模式的特点。
  • 三人称:第一、第二、第三。
  • 两数:单数与复数。
  • 三语气:陈述、祈使、虚拟(不包括不定语气)。
  • 两语态:主动与被动;被动语态使用助动词,可分为静态被动与动态被动(这里指状态被动与过程被动)。
  • 无助动词两时态(现在时与过去时)和带助动词四时态(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将来时与将来完成时)。
  •  语法体的区分由虚拟语气和/或过去时标记的组合来表现:简单陈述语气两标记皆不使用;仅虚拟语气标记本身传达二手信息(这里指转述,第一虚拟式);虚拟语气加过去时标志条件状态(这里指假设语气,第二虚拟式);单过去时标记说明或者是(对过去的)简单陈述,或者是作为二手信息与动词条件语气之一,此时另需澄清。(11)
  •  单成体与进行体在古代语言的每个发展阶段以及几乎全部有记载方言中都是非常丰富的范畴,但是,十分奇怪的是,在当前规范形式中被彻底排除在书面用法之外。(12)
  •  既遂式 vs 未遂式的区分广泛存在,以共同前缀规范生成(blick - to look, erblicken -to see [无关形式 sehen - to see])。
                 动词前缀
         基本动词可以通过若干前缀的使用而使意思得以扩展,甚至有时会强烈变化。有的前缀有特别的意思;前缀 zer- 意为毁灭,譬如 zerreißen (to tear apart), zerbrechen (to break down),  zerschneiden (to cut apart) [reißen, to tear; brechen, to break; schneiden, to cut;]。有的前缀本身只有极为模糊的意思;ver- 出现在多种意义的动词中,如 versuchen (to try, 尝试) 来自"suchen" (to seek, 寻找),vernehmen (to interrogate, 审问) 来自 "nehmen" (to take, 拿、取),verteilen (to distribute, 分布) 来自 "teilen" (to share, 分享),verstehen (to understand, 理解) 来自 "stehen" (to stand, 站立)。

          其他例子包括 haften (to stick, 粘贴), verhaften (to detain, 拘捕); kaufen (to buy, 购买), verkaufen (to sell, 售卖); hören (to hear, 听), aufhören (to cease, 停止); fahren (to drive, [乘车]前往), erfahren (to experience, 经历)。许多德语动词有一可分前缀,通常起到副词功能。在限定动词形式(非不定式)中此前缀剥离并移至从句结尾,因而也被认为是"结式助词"。比如说, 意为"to go along" 的 "mitgehen" 要被分开, 变成"Gehen Sie mit? " (字面意思: "Go you with?" ; 实际意思: "Are you going along?" [您要一起去吗?]).

        事实上,动词的可分部分与其主干部分可以出现若干修饰从句:比如:

Er kam am Freitagabend nach einem harten Arbeitstag und dem üblichen Ärger, der ihn schon seit Jahren immer wieder an seinem Arbeitsplatz plagt, mit fraglicher Freude auf ein Mahl, das seine Frau ihm, wie er hoffte, bereits aufgetischt hatte, endlich zu Hause an .

           强调指出这一点,此例子一个选择性的字面翻译可以是这样:
He "came" on Friday evening, after a hard day at work and the usual annoyances that had time and again been troubling him for years now at his workplace, with questionable joy, to a meal which, as he hoped, his wife had already put on the table, finally at home "on".

[自译:He arrived, on Friday-evening after a hard work-day and the usual trouble which plagues him since years  already always again at his
work-place, with a questionable joy on a meal which his wife as he hoped already had put on the table, home at last.

周五晚上,辛苦工作与日常烦恼之后,带着对一餐的不确定的喜悦——工作之地数年以来烦恼日日侵摧,晚间饮食其妻如愿已然备于桌上——他终于回家。]

                词序
        词序总体不如现代英语严格。有两种普通词序:一个用于单句和主句,另一个用于从句。在一般肯定句中变位动词总在第二位。在一般疑问句、感叹句与祝愿句中变位动词总在第一位。在从句中变位动词出现在最末尾。

        德语要求动词元素(主动词或助动词)出现在句子的第二位置。句子的主题置于动词之前。要注意的元素出现在句子结尾。对于无助动词就有以下:
    Der alte Mann gab mir gestern das Buch. (The old man gave me yesterday the book; 正常顺序)老人昨天给我书。(13)
    Das Buch gab mir gestern der alte Mann. (The book gave [to] me yesterday the old man)
    Das Buch gab der alte Mann mir gestern. (The book gave the old man [to] me yesterday)
    Das Buch gab mir der alte Mann gestern. (The book gave [to] me the old man yesterday)
    Gestern gab mir der alte Mann das Buch. (Yesterday gave [to] me the old man the book; 正常顺序)
    Mir gab der alte Mann das Buch gestern. ([To] me gave the old man the book yesterday.
(言外意:给你的书是另外一天。)

         德语中名词的位置并不暗示它是主语、宾语或是其他。在英语的陈述句中如果主语不在谓语之前,句子很可能引起歧义。德语中不是这样。词序可变的弹性允许人强调特定的部分:

          正常词序:
    Der Direktor betrat gestern um 10 Uhr einem Schirm in der Hand sein Büro.
    The manager entered yesterday at 10 o'clock with an umbrella in the hand his office.

     经理昨天10点钟手中拿伞进入他的办公室。
宾语在前:
        Sein Büro betrat der Direktor gestern um 10 Uhr mit einem Schirm in der Hand.
        His office entered the manager yesterday at 10 o'clock with an umbrella in the hand.

宾语 Sein Büro (his office) 被强调;它可能是下个句子的主题。
时间副词前置:
        Gestern betrat der Direktor um 10 Uhr mit einem Schirm in der Hand sein Büro. (aber heute ohne Schirm)
        Yesterday entered the manager at 10 o'clock with an umbrella in the hand his office. (but today without umbrella)

(但是今天没拿伞。)
两个时间表达前置:
        Gestern um 10 Uhr betrat der Direktor mit einem Schirm in der Hand sein Büro.
        Yesterday at 10 o'clock entered the manager with an umbrella in the hand his office.

强调具体时间昨天10点。
另一种可能:
        Gestern um 10 Uhr betrat der Direktor sein Büro mit einem Schirm in der Hand.
        Yesterday at 10 o'clock the manager entered his office with an umbrella in his hand.

既强调具体时间也强调他带伞的事实。
交换副词:
        Der Direktor betrat mit einem Schirm in der Hand gestern um 10 Uhr sein Büro.
        The manager entered with an umbrella in the hand yesterday at 10 o'clock his office.

强调的是短语手中带伞。
交换宾语:
        Der Direktor betrat gestern um 10 Uhr sein Büro mit einem Schirm in der Hand.
        The warden entered yesterday at 10 o'clock his office with an umbrella in his hand.

轻微强调了具体时间与宾语 sein Büro (his office)。

         使用不同词序的弹性扩展了更加自由地使用语言"工具"(比如诗歌韵律和演讲修辞)的选项。

                        助动词
          如果有助动词,它就出现在第二位,而主动词则出现在结尾。这最典型地出现在完成时的建立。仍然可能有多种词序,如:

    Der alte Mann hat mir heute das Buch gegeben. (The old man has me today the book given.)老人今天已给我书。
    Das Buch hat der alte Mann mir heute gegeben. (The book has the old man me today given.)
    Heute hat der alte Mann mir das Buch gegeben. (Today has the old man me the book given.)

                        情态动词
      使用情态动词的句子将不定式放在最后。比如,英语句"Should he go home?" (他应当回家吗?)在德语中将重排为"Should he (to) home go?" (Soll er nach Hause gehen?)。因而在有若干从句或关系从句的句子中诸不定式都堆在句尾。可以用如下(十分扭曲的)英语句中的介词堆积类比:"What did you bring that book which I don't like to be read to out of up for?"(你为什么要提出我不喜欢读的书里的观点?)

                       多重不定式
        德语从句将所有动词都堆在句尾。如果助动词包括了将来、被动、情态和完成方面,这将在句尾产生动词长链条。这种情况下,ge- 形过去分词往往为不定式所替代。

Man nimmt an, dass der Deserteur wohl erschossen worden sein sollte.
One suspects that the deserter probably shot become be should.
("It is suspected that the deserter probably should have been shot.")

[人们猜想这个逃兵很可能也许已经被枪射死了。]

这些单词在句尾的顺序是可以变化的,只是后面这种形式不多见。

Er wusste nicht, dass der Agent einen Nachschlüssel hatte machen lassen.
He knew not that the agent a picklock had make let.

Er wusste nicht, dass der Agent einen Nachschlüssel machen lassen hatte.
He knew not that the agent a picklock make let had.

("He did not know that the agent had had a picklock made")

[他不知道特务早已配了一把钥匙。](14)

词汇

          德语词汇大多演化自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支。然而,有相当多来自其他语言的外来语,特别是拉丁语、希腊语、意大利语、法语,而近来最多的是英语。

           在罗马帝国时期拉丁单词就已引入德语的前身,经历了德语中全部特征语言变化。它们的起源对大多数使用者来说已经辨认不出了 (如 Pforte 大门, Tafel 板, Mauer 墙 分别来自 拉丁语的 porta, tabula, murus)。从拉丁语中的假借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基督化过程中由于教会和修道院得以继续。另一次重要的拉丁语涌入可见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时期。在学院文本中,从拉丁语的假借直持续到今日,在近几十年是往往间接从英语的假借。在15至15世纪,意大利语的影响很大,引得许多意大利外来语进入建筑、金融与音乐领域。17至19世纪中法语的影响导致更大量法语词的引入。英语影响在19世纪已然出现,但直到20世纪后半才变为统治性。

        此同时,德语从自身日尔曼主干的词库中建立与外来语等价词的有效性很强。因而,诺克·雷比奥(15)在公元1000年之后时代能够将的将亚里士多德的论文译为纯粹的(古代高地)德语。假借翻译的传统在18世纪得以振兴,约阿赫姆·海恩里希·卡珀引入的数百词仍在现代德语中使用。时至今日,仍有试图推进以德语中的手段来取代不必要外来词的运动。据声称,这将帮助在所受教育不足的人群中传播现代的科技概念,因而也将使公共生活更加民主。

        同英语一样,德语中有许多由于从拉丁语和拉丁化的希腊语引入来丰富德语词汇所导致的同义词。这些词往往与德语原先的词意思略有不同,通常被认为更加学术化。
[以下左边为德语从拉丁语引入的词,右边括号中为德语原词]
  • Historie - "historical" "历史的", (Geschichte, geschichtlich)
  • Humanität - "humaneness" "人性",(Menschlichkeit)
  • Millennium - "millennium" "千年", (Jahrtausend)
  • Perzeption - "perception" "感知", (Wahrnehmung)
  • Vokabular - "vocabulary", "词汇"(Wortschatz)

       德语词汇量的大小是难以估计的。由雅格、威汉两格林兄弟所编的德语词典(Deutsches Wörterbuch)在其第一版已包含超过330,000单词。现代德语科技词汇估计在九百万单词词组(基于对莱比锡的一部大全里35百万句子的分析,此大全在2003年共包括500百万单词)。

正字法

         德语以拉丁字母书写。除26个标准字母外,德语有三个带变音符号的元音,即ä, ö 与 ü(德语称之为Umlaut),以及"Eszett"或称"scharfes s"(sharp s), ß. 瑞士以"ss"替代"ß"。另外,若是大写,在德国"ß"要写作"SS",而在奥地利传统上写作"SZ"(与匈牙利语表示"s"音的二合字母"sz"相同);但这些规则有一些例外(见下)。

        德语书面语言以其明显特征而易为辨认。比如变音符号与某些正字法特征——德语是唯一所有名词大写的主要语言——以及长合成字的频繁出现。德语出版的最长单词是由 79字母组成的 "Donaudampfschiffahrtselektrizitätenhauptbetriebswerkbauunterbeamtengesellschaft" (16)由于可读性和方便性设置了某些限制,三个或四个单词以上的合成词在滑稽文本中几乎被完全排除。

         当前
         在1996德语拼写改革之前,长元音与双元音之后、辅音之前、单词结尾或部分单词结尾的ss以ß 替代。改革之后,ß 只在长元音与双元音之后替代ss。由于没有大写的 ß ,在要求大写时总是写作 "SS"。比如 Maßband (tape measure) 大写变成 MASSBAND。一个例外是ß在法律文本与在姓名中要求大写时。为了避免与相似名字混淆,ß 不写作 "SS"。(因而是"KREßLEIN" 而不是 "KRESSLEIN"。)人们提议造一个大写的ß,并已纳入 Unicode 之中,("ẞ"; Unicode 字符U+1E9E),但这尚未认可为标准德语之中。在瑞士,完全不用ß。

         变音元音在键盘或其他所用介质无变音符号时均写作 ae, oe 和 ue。类似情况下ß可写作ss。有的操作系统使用序列键来扩展包括变音符号与其他可能字符集;在微软视窗系统这以ALT码来完成。德语读者理解这些改写(虽然不很习惯),但如果有规范的变音可用就尽量避免,因为这是权宜之计而非恰当拼写。(在威斯特法利亚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有的城市名和姓中额外的e表示元间拉长,如Raesfeld [ˈraːsfɛlt], Coesfeld [ˈkoːsfɛlt] 与 Itzehoe [ɪtsəˈhoː], 但这种在 a/o/u 后字母 e 的用法今天只出现在专有名词之中。)

         带变音的字母在排序中的位置至今没有达成广泛共识。电话目录将其按照基元音后加e来处理。有的词典将变音元音单独作为一个字母排在基元音之后。譬如在电话本中 Ärzte (医生,复数)出现于Adressenverlage 之后而在 Anlagenbauer 之前(因为Ä变成了Ae)。在词典中 Ärzte Arzt (医生,单数)之后,但在有的词典中 Ärzte 与所有以 Ä 开始的单词出现在所有以 A 开始的单词之后。在一些老旧的字典或单词表中,起始的 Sch  和 St 作为单独的字母处理而在 S 之后单列条目,但还是按照 S+C+H 和 S+T 来看。

        书面德语还典型地用另一种开倒逗号(引号),比如„Guten Morgen!"。

         以往
          直到20世纪早期,德语多以哥特体(主要是法图体Fraktur,但也有史瓦巴赫体 Schwabacher)印刷,以对应手写体书写(比如库痕体 Kurrent 与虚德琳体 Sütterlin)。这些拉丁字母的变种与今天使用的衬线或无衬线罗马体差异很大,特别其手写体对于未经训练的人很难阅读。其印刷体,据称表示日尔曼语言时可读性更高。(文本中的往往会用"正常"字体而其他部分都是法图体。)纳粹最初推广法图体与史瓦巴赫体因为认为这些是"雅利安字体",但在1941年却将其废除,对这些是字母冠以犹太之名。法图体在今天仍然出现在酒吧招牌,啤酒商标与其他广告形式,来传达一种粗犷与古风。

        正确使用长s (langes s), ſ, 在以法图体书写德语文本时非常重要。许多罗马体也包括长s。德语文本中长s的使用有一系列具体规则,但今天长s在罗马体排版中已极少用。音节开头的小写s应当为长s,而不是标记音节结束的尾s或短s(字母s的更常见变种)。比如,来区分单词 Wachſtube (守卫室)与 Wachstube (蜡管)。我们可以恰当划分音节来判断用哪个"s"("Wach-ſtube" vs. "Wachs-tube")[wake-room vs wax-tube]。长s只有小写。

        1996年改革
        1996年的拼写改革引起了公众争论与相当的分歧。北莱茵-威斯特法利亚与巴伐利亚两联邦州(Bundesländer)拒绝接受。分歧一度闹上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做出简短判决:各州自决,且此次改革只在学校是官方规则——其他各方可按其所习来写。十年之后,在联邦议会不参与的情况之下,2006年出现一份重要改动,正好用于下一学年。2007年,传统书写最终被废止;而2008年,许多原先逗号的规则重新恢复。

       最引人注目的变动可能是称为sharfes s (Sharp s)ess-zett(读作ess-tsett)字母ß的使用。传统上,此字母用于三个场合:1)长元音或元音组合之后,2)t之前,3)音节末尾,因而有Füße(脚,复数), paßt(合适,第三人称单数), 和 daß(作为从句引导的 that). 当前只有第一条规则有效,因而是Füße, passt,dass. 单词 Fuß (脚,单数)中的ß是因为它有长元音,虽然ß出现在音节尾。这个变化的逻辑是 ß 是一个字母,而'ss'显然是两个字母,因此同样的区分应用于单词 'den' 和 'denn'。

音位

       元音
       德语中元音(不包括双元音)是短的或长的,如下:
          A       Ä          E         I       O      Ö       U       Ü
短     /a/    /ɛ/   /ɛ/, /ə/  /ɪ/   /ɔ/   /œ/  /ʊ/   /ʏ/
长     /aː/   /ɛː/   /eː/   /iː/    /oː/   /øː/  /uː/   /yː/

       短/ɛ/在重读音节(包括第二重音)中为[ɛ],在非重读音节中为[ə]。注意重读短/ɛ/可以用e或ä来拼(比如, hätte 'would have'Kette 'chain' 是押韵的)。一般地,短元音是开的而长元音是闭的(17)。一个例外是长Ä的开元音;在标准德语的一些变种中,/ɛː/ 和 /eː/ 合并于 [eː], 去除掉了这一例外。在此情况下,像 Bären/Beeren "熊,复数/软水果,复数" 或 Ähre/Ehre '麦穗/荣誉' 变成了同音词.

       在标准德语的一些变种中,非重读的/ɛr/不是读作[ər], 而是变为 [ɐ].

       某一元音字母究竟代表长音位还是短音位并非完全可预计,但是存在以下规则:
  • 如果一个元音(非i)在音节尾或为后跟一个辅音,通常发长音(如 Hof  [hoːf] 庭院)。
  • 如果元音后跟h或一i后跟一e,发长音。
  • 如果元音后跟双辅音(比如ff, ss, tt), ck, tz 或复辅音(比如 st, nd),则几乎总是短音(比如 hoffen [ˈhɔfən] 希望)。双辅音只为令前面元音读短音而使用,辅音本身决不长读或双读,换句话说这不是长辅音再短元音的叠加规则。

        这两条规则都有例外(比如 hat [hat] "有,第三人称单数" 是短元音,不符第一规则;Mond [moːnt], "月" 是长元音,不符第二规则)。对于既非组合 'ie' (标明长音)也不后跟双辅音或复辅音(标明短音)的 i,没有一般的规则。对有的情形,有地区差别:在中德(黑森),专有名词"Hoffman"霍夫曼中的 o 读长音而其他大多数德国人读短音;同样的应用于地名"梅克伦堡"中的 e ,对于梅堡的人来説。单词 Städte [城市,复数],有人读短音([ˈʃtɛtə],   Jan Hofer, ARD 电视台),有人读长音([ˈʃtɛːtə] , Marietta Slomka, ZDF 电视台)。最后,后跟 ch 的元音可短 (Fach [fax] 'compartment', 方面 ;Küche [ˈkʏçə] 'kitchen' 厨房)可长(Suche [ˈzuːxə] 'search', 寻找;Bücher [ˈbyːçɐ] 'books' 书,复数)几乎完全无规律。因而, Lache 是同形异义词,有[laːxə] Lache 'puddle' 水坑(地面积水),也有 [laxə] Lache 'manner of laughing' 笑相(口语),还有 lache! 'laugh!' 笑(祈使)。

        德语元音可形成以下二合字母(书写上)和双元音(发音上);注意有的发音(ei, äu, eu)与人从其分字母的推测是大不同的。

拼写    ai, ei, ay, ey      au      äu, eu
读音     /aɪ̯/                 /aʊ̯/      /ɔʏ̯/

        另外,二合字母ie代表音位/iː/,并非二合字母。在许多变种中,音节尾的/r/被元音化。然而,元音后面跟这样一个元音化的/r/并不被认为是一个双元音:Bär [bɛːɐ̯] 'bear' 熊, er [eːɐ̯] 'he' 他, wir [viːɐ̯] 'we' 我们, Tor [toːɐ̯] 'gate' 门, kurz [kʊɐ̯ts] 'short' 短, Wörter [vœɐ̯tɐ] 'words' 词,复数。

         在标准德语的大多数变种中,元音开始的音节要前置一个声门塞音 [ʔ]。

         辅音
          德语辅音系统约25个音位,与其他语言相比大约是平均数。比较值得注意的一个是不多见的塞擦音 /p͡f/。标准语的辅音清单显示如下。

                  双唇音     唇齿音     齿龈音     齿龈音     硬腭音     软腭音     小舌音     喉音
爆破音     p3  b4                        t3  d4                                        k3  ɡ4        
塞擦音                           pf              ts         tʃ  (dʒ)5                
擦音                               f  v           s  z          ʃ  (ʒ)5                          x1                           h
鼻音             m                n                                                                 ŋ        
近音                                                  l                                j            
儿音                                                 r2                                                     (ʁ~ʀ)2


    1/x/ 有两个同位音, [x] 和 [ç], 分别在后元音与前元音之后。
    2/r/ 有三个同位音,可自由变换: [r], [ʁ] 和 [ʀ]。在作闭音节尾时,众多变种用同位音 [ɐ] 。
    3 清塞音 /p/, /t/, /k/ 默认送气,除非前置有咝音,与英语一致。
    4 浊塞音 /b/, /d/, /ɡ/ 在词尾清化,分别变为 /p/, /t/, /k/。
    5/d͡ʒ/ 和 /ʒ/ 只出现在外来词中(一般是英语和法语)。
    如果重读音节以元音开始,则前带 [ʔ]。由于其出现在上下文中可预见, 因而不认为 [ʔ] 是一个音位。

                    辅音拼写
  • c 本身不是德语字母。在外来词中,通常读 [t͡s] (在 ä, äu, e, i, ö, ü, y 之前)或 [k](在a, o, u 与辅音之前)。组合 ck 和英语一样用来表示之前短读。
  •  ch 出现最为频繁,读作 [ç] (在 ä, ai, äu, e, ei, eu, i, ö, ü 与辅音之后;在小称后缀 -chen 中;在单词开头),[x] (在 a, au, o, u 之后),或[k] (在单词开头,a, o, u 与辅音之前)。Ch 绝不出现在德语起源单词的开头。在 Ch 开头后跟前元音的外来语中(Chemie,"chemistry" 化学), 以 [ç] 为标准音。然而,上地德语与(地理上的)法兰克尼亚人却用 [k] 替代,如同德语一般对后跟后元音和辅音的处理,如 Charakter ("character" 人物), Christentum ("christendom", 基督教)。中地德语(除法兰克尼亚人)则借用法语中的 [ʃ]。两者互相认可对方的读法,而上地德语的 [ç] , 则显得额外的尴尬和少见。
  • dsch 读作 [d͡ʒ] (如同 "Jungle" 从林中的 j) 但只出现在若干外来词中。
  • 读作 [f], 如同在"father" (父亲)中。
  • h 在音节开头读作 [h],如同在 "home" 中。在元音前不发音,只是拉长元音(如Reh = roe deer 一种称为"西方狍"的鹿)。
  •  j 在日尔曼单词中读作 [j] (Jahr [jaːɐ] 年)。在近来的外来语中,多少随对应语言的读音。
  • l 永远读 [l],永不读 [ɫ](英语中的"暗L",比如 apple 苹果,people 人民)。
  • q 只存在于和 u 的组合中出现在日尔曼和拉丁单词中,(quer 穿过,Qualität 质量)。二合字母读作 [kv]。
  •  r 在元间或辅音前通常按喉头摩擦的方式来读(浊小舌擦音 [ʁ] 或 小舌颤音 [ʀ]),如 Rasen [ˈʁaːzən] 草地,Burg [buʁk] 城堡。但在德语口语中,它一般在元音后元音化(er 读音很像 [ˈɛɐ] —Burg [buɐk])。在一些变种中,r 作为"舌尖r" 来读(齿龈颤音 [r] )。
  • s 在德国,如果为音节开头则读 [z] (如在"zebra" 斑马中),其他则读 [s](如 Bus [bʊs] 公交车)。在奥地利与瑞士,总读 [s]。ss [s] 表示之前元音短读。日尔曼起源的单词,开头的 st 和 sp 分别读作  [ʃt] 和 [ʃp] 。
  • ß (德语独有字母,称为 scharfes S 或 Eszett)为双s 和 sz 的合字,总读 [s] 。起源于哥特字体,传统上替代音节结尾的 ss (比如, ich muss → ich muß; ich müsste → ich müßte 现在时和过去时的"我必须");在单词中它与 ss [s]不同,表示之前元音要长读(比较 in Maßen [in ˈmaːsən] "with moderation" in Massen [in ˈmasən] "in loads")。ß 的使用由于最近的德语拼写改革而受到限制,不再替代短元音后的 ss (比如 "ich muß" 和 "ich müßte" 总是读短 U/Ü);在瑞士和列支敦士登1934年已废除。
  • sch 读作 [ʃ] (如同 "shine" 照耀,中的 sh)。
  • tion 在拉丁外来语中读作 [tsion]。
  • v 日尔曼起源的单词中,如 Vater [ˈfaːtɐ] 父亲, Vogel "bird" 鸟, von "from, of" 从、来, vor "before, in front of" 前, voll "full"  满,与前缀 ver- 中读 [f] 。它也用于外来语中,传统上读作 [v] 。这一读音被保持了下来,比如 Vase花瓶(vase), Vikar 代理人(vicar), Viktor 维克多(Victor), Viper 毒蛇(Viper), Ventil 阀(Valve), vulgär 粗俗的(vulgar), 与英语外来语;但你越向南走会发现读音越来越偏 [f]. 有的词,比如 Ventil 和名字 Valentin (有的词不变,如 Vase)在巴伐利亚和士瓦本已达完全 f 音了。
  • w 读作 [v] 如同在"vacation" 中(比如 was [vas] 什么)。
  • y 只在外来词中,一般作为元音。
  • z 总读作  [t͡s] (比如 zog [t͡soːk] 拉、拖,过去式)。tz 表示之前元音短读。

                 辅音漂移
        德语没有齿擦音(如英语中的 th )。英语中仍有的 th 音,于8-10世纪时由于辅音漂移在大陆德语的消失。有时可把英语中的 th 换作德语中的 d 来发现对应:Thank → 德语 Dank 感谢, this 和 that → dies das 这、那,thou(古代第二你称单数) → du 你, think → denken 想, thirsty  →  durstig 渴,与许多其他例子。

       类似地,日尔曼英语单词中的 gh ,在现代英语中有许多不同的读法(或读 f, 或不读),可与德语中的 ch 联系:to laugh → lachen 笑, throughthorough → durch 穿过, high → hoch 高,  naught → nichts 无物,  light → leichtLicht 光, sight  → Sicht 视野,
daughter → Tochter 女儿, neighbour → Nachbar 邻居.

文学

       德语使用于德语文学中,可上溯到中世纪,彼时最著名作家为"鸟场的沃尔特"(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和"梣溪的沃夫阿姆"(Wolfram von Eschenbach)。《尼伯龙之歌》,作者佚名,也是时代的重要作品。18世纪由雅格、威汉两格林兄弟收集和出版的童话举世闻名。

       神学家路德,将圣经译为德语,被广泛认可为现代"高地德语"立下基础。最为人熟知的德语诗人和作家有莱辛、歌德、席勒、克莱斯特、霍夫曼、布莱希特、海涅与史密特。有十三位德语作家赢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奥多尔·蒙森、鲁道夫·克里斯托夫·奥伊肯、保罗·海泽、格哈特·霍普特曼、卡尔·施皮特勒、托马斯·曼、内莉·萨克斯、赫尔曼·黑塞,海因里希·伯尔、埃利亞斯·卡內蒂、君特·格拉斯、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和赫塔·米勒(Theodor Mommsen, Rudolf Christoph Eucken, Paul von Heyse, Gerhart Hauptmann, Carl Spitteler, Thomas Mann, Nelly Sachs, Hermann Hesse, Heinrich Böll, Elias Canetti, Günter Grass, Elfriede Jelinek and Herta Müller.)。

组织

       有若干组织推进德语的使用和学习。

        歌德学院
        政府支持的歌德学院(以著名德语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命名)目标是在欧洲与全世界推进对德国文化和语言的知识。举行德语相关主题的展览和会议,以及对学习和使用德语提供训练与引导。比如,歌德学院教授"歌德认证"德语资格课程。

        德国之声
        德国国立广播德国之声为英国BBS世界频道的对手,在全球提供德语与其他30种语言的广播和电视节目。其德语部为德语学习者而设,用慢速语言。德国之声还为学习德语提供电子学习网站。
         人人词典
        人人词词典是一个德-德和德-波斯在线词典,于2001年初上线。应用开发在2010年已启动。人人词典的数据来自维基词典与维基媒体



1)老弗萨克(Elder Futhark)是2-8世纪的古日尔曼人用的一种字母,与新弗萨克相对应,因前六个字母为 F, U, Th, A, R, K 而得名。
2)阿博甘(Abrogans)以其第一个单词而得名。
3)巴纳特(Banat)一词在斯拉夫语中意为将军管辖的边疆省。巴纳特相当于今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与匈牙利三国交界一带。大小与今天

的科索沃相当。主要在南、罗两国部分,匈国部分极少。
4)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为巴纳特以东直到今罗马尼亚境内的喀尔巴阡山脉。
5)他加禄语是菲律宾语诸方言之一,在菲有唯一官方语言地位。
6)阿戴尔法莱茵(Adelsverein)德语意为"贵族俱乐部",是一个最初由21个贵族创立的组织,其目的就是在德克萨斯建立一个新德国。
7)胡特尔所分三部的名字,推测取自最初移民时领导的职业或姓名。
8)波美罗迪(Pomerode)为波美拉尼亚 Pomerania 的变体(德语 Pommern),此地人是来自波美拉尼亚的移民后代。原波美拉尼亚在二战之后大部分属波兰所有。
9)Asowo Halbstadt 在西伯利亚俄哈边境,似乎只是村庄。
10)Wymysorys 为当地方言对自己的镇 Wilamowice 称呼;Sathmarish 也来自当地地名 Satu Mare 的变体;Siebenbürgish 在德语中意为"七城堡的"
11)语法体是一个通常不会提及的语法概念指动词之动作的形式。是一次发生(once),还是多次发生(always, time and time again);是孤行独立(过去时),还是与可能其他动作有关(完成时);是瞬生瞬灭,还是持续少时(进行时)。在现实中,大多数语言是将语法体的问题包含在时态当中的,而不是单独提出来的。这也是我们在学习外语的时态的时候会发觉似有奇怪之处的原因。
12)这里我把 perfect aspect 译为"单成体",意为此动作孤立,与其他动作无关。此段意指德语没有独立的进行时。如 "Ich bade. "可以表示"我洗澡",也可表示"我正在洗澡"。两者无法区分。
13)这里德语表述都是允许的。英语表述除第一句外都是不合语法的。下同。
14)Nachschlüssel 意指偷配的钥匙,而这里英译 picklock 意为撬锁工具,似为错误。
15)诺克·雷比奥 Notker Labeo (c. 950 – 28 June 1022), 也称日尔曼人诺克,为当时的天主教士。雷比奥意为"厚唇的"。其出生地今属瑞士
东北靠近德国的边境。
16)大约意思可能是"官方指导下多瑙河轮船电力服务主要运行工作建设协会"。
17)开元音是指舌头在低位,尽量远离上腭;闭元音是指舌头在高位,尽量告靠近上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