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4日星期四

Cold 2: HanHan

  不看其书而评其人,妄。那么我现在怕是有了一点评论这个在世的作家的权利了。不过还是从书开始,谈书就谈到人了。
  《三重门》是受了很大《围城》的影响,否认不改变事实。我一直都当成一本特别的书来读,直到结局才发现,原来他是模仿《围城》!这个结局你说没有模仿钱钟书,那你就是在跟人玩游戏了。然后再回顾整部作品,就无法不得出这样一个印象:这整个像极了《围城》。然而不能说这是对《围城》的致敬,因为作者只是模仿没有致敬。整个故事的基调偏暗,但是作者用足够的机智创造了足够多的俏皮话,让人感到趣味,最后走到精心设计的绝望的结局。这都是《围城》的特色。主人公像极了作者,而除了主人公之外极少有好人。这也是《围城》的特色。我要感谢作者,作者让我重新思考了对《围城》的看法,我终于迷途知返,不禁感到高一的我是多么的肤浅,而我竟一直把这肤浅带到今天。
  《三重门》不是一本好书。它太稚嫩。整体的结构一时拖沓一时闪跳,如果能用声音演示它的节奏,那就是折磨人的噪声。中心极散。说反抗教育制度,但更明显的是表现了一个韩寒的惆怅仇恨怀念但又诅咒的少年岁月。而在我看来之所以为何是这样的岁月,那是因为主人公本人。在主人公眼里,除了暗恋对象Susan以外就没有一个好人(虽然这种暗恋,以过来人的眼光来看实在是幼稚),从老师到同学到父母,到为数不多的打交道的除此之外的人。你没法不认为这是因为主人公处于特殊的生理心理发育时期,而且还是特殊的主人公。而且一定要想到,这是一个高一的人的作品,书里的俏皮话还是很值得的。
  与《三重门》相比,《像少年啦飞驰》在文笔方面要成熟很多。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整体按照时间顺序,巧妙的时间穿插使故事富有节奏。并且作者俏皮话的特点继续发扬了下来。但是作者丢掉了在《三重门》中最重要的优点:真诚。这部作品唯一的真诚在于,作者当时已经把兴趣转到赛车上来,所以整部作品穿插大量关于车和摩托的内容。(另外还有一点真诚是,没有他原先幻想中的完美的Susan那样的女人。)除了这之外,空洞无物。继续并且高度发挥的主题是:这是一个屎尿横行臭气熏天的世界。在《三重门》中,你可以想象故事的场景。但是,在《像少年啦飞驰》中,你很难。尤其是主人公考上的大学,野山市(县、镇?)的师范:野山位于北京附近,要从上海坐火车到北京然后从北京到野山,野山周围有几座围着的野山故而得名,野山城里走不多远就到荒郊野外,野山城公路会有畜力车,野山师范有中文系、有哲学系,另外还有文学系,野山师范被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到香港参加辩论赛,野山师范旁边就是不干净的大排档和医院,野山城里到处是世界顶级车,野山的出租车可以跑掉车轮,野山的汽车飙速惊人,以至于你过马路最多需要等四十五分钟,野山师范男女混乱,流氓横行。如果你不这样想你是不会安心的:这就是一个高一挂七科留级再挂七科退学以数不尽的红灯照亮前程的最高学历仅为(非重点)初中的人,对于大学的疯狂遐想。如果你想更安心的话,他上高中是作为体育生以低于录取线14分而被市重点松江二中录取的。(在《三重门》里,主人公是花钱作为体育生的名额录取入市重点城南三中的。)野山是个很龌龊的地方,野山师范也是个很龌龊的地方,但是如果需要表现主人公的英明伟略,野山和野山师范就摇身一变为一流高层次场所。这就是作者的逻辑。而且很无法理解的是,这部作品需要死这么多人么?作者当时的状态真的绝望到顺手让人去死的地步?
  虽然是上海人,但实际上是金山区亭林镇人,初中又搬到不远的朱泾镇,去松江的中心可能和去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的时间差不多,标准上海人眼中的标准乡下人。上高中依靠长跑特长,虽然拿了全国的作文大奖,但还是是毫不意外的留级加退学。他的心中不可能没有自卑感。事实上,从《三重门》来看,这种自卑感是很强的。主人公在学业上无法面对"社会主义的好孩子"谢景渊,更无法面对学业优秀而且社团活动的红人钱荣。他不及。他所最擅长的一点就是否定。否定来自教育制度的一切,老师校长以及学业,否定在同辈中那些看起来的超脱、流行、声誉(虽然这些正是他所追求)以及真诚、朴实,以至于否定文学。如何保证自己不要被自己否定?那就是折腾。我折腾故我在。他有作文的大奖,有卖得很好的书,这说明他的文学水平"处于中国顶尖水平";他还拿过N个赛车大奖,这说明他的赛车水平"处于中国顶尖水平"。他正依靠"这两个最难赚钱的行业"养活自己,而且主动担当起批判政府的使命,更而且的是,他竟然谦虚地称自己并不是"公共知识分子"。这是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多么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事实上,这只是一个荷尔蒙分泌旺盛的人,他不折腾是会死的,而且是真的会死的。他只有俏皮话,没有文才,更不是天才;如果没有新概念作文这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本质上像超女一样的存在,他根本直接就完蛋了。(没有超女的李宇春还是会活得很好的,可见如何做公众形象还是很重要的。在谷歌扫描图书事件上,韩寒表现出了精明的理智(要不,是理智的精明?),他知道,如果可以选择,那就站在官方的反面,这样生存得更好。总之,如果要否定两者之一,否定那个看起来更厉害的,这就是韩寒作为男人的直觉。)

2009年12月1日星期二

飞屋环游记&波弗特

  《飞屋环游记》 :将来的拉回 与 过去的推前 之间的相遇
  有的人认为这部电影只要看最开始的二十分钟,后面的所有情节不过是狗尾续貂;然而这不过是肤浅地会错了意。完全欣赏两个人平凡幸福的生活,因为这是观众们迫切想要却得不到的,并且在这些观众看来,人生的终极道理和终极目标不过如此。确实,也许人生最大的幸福便是平凡的幸福;然而,这部电影讲的完全不是这个主题。最开始的二十分钟也并非是要阐明这个人人皆知的道理,而是要告诉我们:年少时想要环游世界,找到传说中的悬崖瀑布,但直到年老将死也未能实现,甚至最后连自家的小院也离不开。
  这是年轻人对自我未来的设想,或者说,对未来的恐惧。今日谈着雄心壮志与美好梦想,可能将来却是一个脱离现实不敢面对生活的老顽固。他的激情的重新启动,需要一个男孩,其实便是过去的自已。在电影的制作者来说,所以故事的情节不过是,过去的自己去帮助未来的自己,让未来的自己引导过去的自己。而创造这过去将来时间之接触,对于作者们来说,恐怕真是莫大的乐趣。
  老头虽然完全排斥生活,但是愤然决定制作飞屋实现儿童时的自己对儿童时的老伴做出的许诺,带她(虽然只能是她的照片)到传说中的悬崖瀑布。而这个男孩则是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他要实现的是自己的徽章。
  这里面最有启发性的是,老头经过波折,终于把飞屋带到悬崖瀑布,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对他而言,这是多么的不容易!),然而,他却无法心安,没有满足和成就感。因为他放弃了救助大鸟,被男孩所鄙视和厌弃。实现了许诺,却得不到满足感。只有当他发现,这个诺言的意义并非是要实现,比这个诺言本身更重要的是他和老伴几十年来相互扶持相互关爱,给予对方并通过对方得到的幸福。他们两人虽然因这个悬崖瀑布的传说走到一起,但是他们的生活和回忆才是比这个悬崖瀑布更要重要。为一个美好但是缺乏实在意义的许诺,舍弃了对他人的帮助,舍弃了应有的关怀,才是不应该的。
  而传说的英雄变成大反派角色,暗示意志坚强与死板顽固也许本没有什么差别。

《波弗特》:一切问题的是非都不重要,如果这个问题最终能够结束。
  一九八二年在对黎巴嫩的战争中,国防部有没有下攻占波弗特的命令?有人说,军队士气太高不顾命令执意攻占波弗特;但是这无法查证,没有人会正式承认这一点。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以色列已经占领这里十八年了。
  兹弗的死是不是里亚兹的责任?他的死是不是可以避免的?看电影的观众是明白的。但是,在电影里,这一点说不清楚了。除了兹弗,其他人的死,是不是里亚兹的责任?这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以蛮横胁迫其他人时,里亚兹的表现仿佛他是正义的化身;因为,那是别人的性命。但是当牵涉到他自己的性命时,当十二人留守,数吨炸药安装完毕,请求最后撤退命令,得到的是:"国会还没有最终决定,你们继续留守"时,里亚兹就无法义愤填膺义正辞严了。"我也希望我英明神武不会恐惧。"兹弗的父亲本无意责骂他,但他也不敢去见。他的无能怯弱残暴虚伪彻底让人无法原谅。
  波弗特还是被炸毁了。一切都结束了。十八年前有没有攻占波弗特的命令已经不重要了;死去的那些人是不是枉死也不重要了。波弗特没有了,但是波弗特的传说不会消失,这是十二世纪的城堡,十字军东征的遗存,兹弗的舅舅死在波弗特的攻占中,他为亲见这一传说而来,也为这一传说而死。波弗特的最终毁灭景象,有意地模仿圣经中的形象,巨火焚烧,如同天降硫磺,岗哨迷惑敌人的假卫兵成了受难的殉道者。
  经过无意义的等待——这是最崩溃最虚无的时间——最终,大家回家了,一切都过去了。克雷斯打电话给母亲"我回来了",三个人拥抱在一起,里亚兹脱去一层层沉重的外衣。他们终于解脱出来。虽然波弗特不会从他们的回忆里消除,但是他们终于可以这一切是非只放在回忆和谈论中,波弗特不能令他们丧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