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3日星期日

《凯尔经的秘密》与《我在伊朗长大》

《凯尔经的秘密》 (The Secrct of Kells):艺术的价值

  动画片依照其中一个传说叙述了爱尔兰的国宝凯尔经是怎样产生的。9世纪的爱尔兰,田园般的凯尔。修道院院长,高大冷峻的盖拉赫(Cellach)的全心全意都在筑垒和加固城墙以抵御维京海盗,不但设计图纸,而且亲力亲为在城墙上工作。而他的侄子布兰登(Brendan),虽然不愿违背叔叔,但却是从心里羡慕绘经师的工作——纸笔产生的伟大艺术。当绘经师们由于没有参与城墙上的工作而遭到院长的不满时,他们的牢骚是:"那么我们的艺术呢?"
  这时来了一位传奇人物,传说中大绘经师Aidan。在Iona被维京海盗攻陷之后,带着未完成的凯尔经逃离至此。Brendan从他那里得到了启迪和鼓励。
  为了寻找制作墨水的材料,他违背院长的禁令,穿过城堡的围墙,见识一直以来认为不需要进入,也不敢进入的森林,也结识了精灵阿诗玲(Aisling)。走进森林,最初感到神秘而充满危险,之后才感受到丰富与生命力。而在城堡之外森林之中,确实也潜藏着危险和黑暗。走出城堡之后,才会发现不许走出城堡的禁令是多么不值得遵守。而Brendan对Aidan从最初的崇拜,慢慢成为Aidan的助手为他帮忙,之后亲自参与凯尔经的绘经工作。当Aidan发现绘经所必需的唯一的The Crystal被自己遗失而痛恨不已时,Brendan已经能够根据Aidan的描述(从黑暗生物那里得来的),而大胆的猜想,The Crystal不止一个,他在城堡外面的森林里见到的那个洞里很可能也有拥有The Crystal。而他不但敢这样猜想,更是勇敢地进入黑暗之洞,打败黑暗生物取得The Crystal。(打败黑暗生物的独眼大蛇,不是靠刀剑,而是以笔画出结界将大蛇困在其中,然后摘下它的眼睛The Crystal,然后他便疯狂地开始吞噬自己了。)
  Cellach院长是一个丰满的人物。他原先也是绘经师。当Aidan来到Kells时,他仍然记得"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绘经师Aidan兄弟!"但是他是院长,他依然对一切不积极加固城墙的行为都持强烈反对的态度,尤其是自己的侄子和继承人Brendan。他总说"我需要更多的时间!",他总说"我们的城墙还不够坚固!"但是当魁梧凶残贪婪不可抵御的维京人最终来临之时,坚毅的Cellach院长不得不绝望地看到,自己设计并建造的城墙在维京人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侥幸挽回一命(但是错误地认为Brendan已死),Cellach院长倒在地上,对身边的众人说"我太累了",他不愿再继续面对了。但是听到"但是你是院长啊!"他又不得不勉强撑着站起来说"对",然后继续履行他的职责。若干年后,当Brendan在Aidan的指导之下完成凯尔经,来到凯尔的时候,老态龙钟的Cellach院长听到Brendan的敲门声却当作死神的敲门声:"我需要更多时间!我还有很多事没有完成!"
  维京人是无法抵抗的。在城堡的田园牧歌之外,是无尽的未知与即将来到的灾难。但是艺术带给人们希望。看到完成的凯尔经,饱经沧桑和挫折的Cellach院长感到了无尽的欣喜和美满。
  这部动画片是给孩子们看的,所使用的语言和词汇简单地出奇。但是更出奇的是这样简单的语言仍然具有生动而全面的表达能力。另外,音乐极美。

《我在伊朗长大》 (Persepolis):快乐那么短,生命那么长

  查了下Persepolis是波斯帝国的首都。但是我一直没有太理解这个名字在这里所要表达的含义。这部动画片还有个中文译名叫《茉莉人生》,应当是强调结尾处再次出现的典故,对女主角影响很大的外婆每天清晨都把一把茉莉花放在胸前以保持女性之美。动画片改编自同名的自传性漫画。因为是自传性的,所以可以说里面的关于政治一些立场是具有个人倾向的。但是事实上,正是由于真诚地无保留地表达了个人的倾向和叙说个人倾向。反倒倾向于,讲述是十分客观的。
  玛嘉(Marjane, Marji)计划返回伊朗,但是可能是因为护照或签证的问题还是未能成行。于是在机场回忆以前的事情,黑白版的故事就开始了。最后回忆结束,玛嘉做出租车离开机场。(司机认为她是刚下飞机。)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天真活泼机灵好奇,可能还爱添乱的小姑娘。模仿着李小龙,也幻想着自己是最后一位女先知,还喜欢欺负同伴,对大人有着问不完的问题。之后我们发现她独立、勇敢、敢言,另外喜欢摇滚。但是不用多久,她的生活会越来越艰难。我们也越来越不容易为她感到高兴。
  动画片里对伊朗在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一个视角。它告诉我们这样一种可能:原先我们认为黑夜不会长久的,但是黑夜竟然真的越来越深、越来越黑暗而且一直持续下去;原先我们认为出现一个重大转机,黑夜会禁不住这个,但是黑夜不但真的能禁得住,而且输的是我们。
  动画片里女先知玛嘉第一次梦见真主时,真主告诉她,"惩罚是我的事,你要做的只是宽恕。"但是从事共产主义的叔叔(小姑娘的初恋?)被处死时,这位女先知就再也不听真主关于宽恕的教诲了。在她第一次回国之后无所事事地混日子时,真主再一次在梦中出现,告诫她要投入生活,而这时另一个人在一旁对真主说"你这总算说对了一句话!",这个人竟是马克思!叔叔曾说过,无产阶级专政在伊朗一定会实现。但是,也许是因为没有实现,才显得它看起来是那么珍贵和美好。
  她的言行也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她送到奥地利的法语学校以免在伊朗出事。而当她在国外几近崩溃,打电话给父母说要回家,只有一个要求:不要提任何问题。这时我们不禁回想起在最早处,小玛嘉对巴黎回来的大姐姐追问埃菲尔铁塔的事情,而大人们则是在阻止她提问题。国外的生活并不如意:结识的朋友都不是积极向上的;无可避免的歧视和不信任;无论怎样她都不能说服自己真正喜欢这个地方。一次不成功的爱情差点要了她的命,而她不能忘记的是,自己处在这个和平自由优越的地方,而家人却还在战争和压迫中煎熬。但是回国之后更是困窘,因为她比之前更加不可能适应这个国家的生活方式。即使有了爱情和婚姻,最终她还是只能再次(永久地)离开这个国家。
  玛嘉不是完美的女性,她可以为了虚荣(也是出于自卑)说自己是法国人,也可以聪明地为了自己的安全而编造谎言。但是她也会勇敢的指责老师的虚假教育,甚至勇敢地在大学的论坛争辩,让所有男人哑口无言(用她外婆的话来说,就像把他们的小鸡给割了)。
  人总是需要自己的身份和归属。即使是被人从家园赶出的人,逃离家园的人,始终也还是无法离开家园,因为人的心灵也需要一个家园。所以玛嘉最后还是要做自传式的漫画。


2010年5月21日星期五

无题

  男人是物质,女人是意义。两者对称而不对等。
  物质本身是自洽的,可以独立存在的;而意义本身是不自洽的,不能独立存在的。有现实的世界,却是混沌无序没有规律的,至少在逻辑上说是可能的;但是没有现实世界的理念世界却是根本无法存在的。没有万有引力定律,物体依然可以存在、依然可以有质量。但是没有质量、没有有质量的物体,万有引力就无法存在的。常见的一种观点是,女人是早熟的。但这一原因却是,男人从小学习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女人从小学习的是美学和政治学。男人负责设计汽车、制造汽车,以及驾驶汽车;女人负责坐车和爱车。
  男人的目标往往是对于财富和权力的占有,明确的目标。男人的美学主要是炫耀,但是占有与炫耀并不快乐,在通往占有的路上和达到占有的终点,都没有快乐或只有短暂的快乐。女人的目标则是快乐与幸福,而这一目标是如此的抽象和"上升",以至于她们也不知道如何能达到。往往达到快乐和幸福还是要通过对财富和权力的占有,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占有男人——成功的男人。
  人都是易犯错的,都是可能堕落的。堕落的原因,或者是处于极度的贪欲,或者是处于极端的难以承受的困境,而内心却不足够有这样一种力量来阻止。对于男人来讲,堕落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内心的贪欲就更大,而往往缺少一种内在要求来阻止堕落。对于女人来说,她们的贪欲要小,很多情形下不用直接面对复杂的现实,而长久以来习得的美学要求、优雅准则、容忍气度与理想主义情结会形成一种阻止堕落的力量。所以这个世界上,罪犯绝大多数是男人。因此有这样的观点,人类的上升,是来自于女性的涵养和包容。
  男人是科学,女人是艺术。数学是上帝。数学往往出现科学的语境,而艺术从科学中借用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似乎远大于数学对其的影响。
  然而,为了表示中立,避免指控,少挨砖头,我这里一定要加上一句。"但是,如果有人认为女人是上帝不完美的创造,那我是绝对不能同意的。"

2010年5月8日星期六

南开砸车与复旦打镜头

  5月4日的消息。上海世博会上,一香港记者在中国馆的排行队伍中拍摄,造成人流停滞。一志愿者被派上前劝阻,四次提醒无效,以手遮挡镜头并击打港记的摄像机,造成机器损害。众多港记一同追问指责这位志愿者。志愿者第二次击打摄像机。这一切都被港记们的摄像机拍下。工作人员介入调解,志愿者承认错误,表示对港记的损失和不便负责赔偿,港记表示满意。
  不论何种情形,损害他人财物便是不对,不能说"我认为不会坏"便推掉自己的责任。
  在志愿者第二次击打摄像机,更是被指出是典型的小孩心态,在控制自己的情绪方面有不足。中立的看法,将责任推向第三方。支持志愿者的人说,正式的工作人员应当自己来处理而不是把责任推给志愿者,志愿者本人要学会保护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不要去处理。支持香港记者的人说,你们组织者就没有明确划定非采访区,这才是造成冲突的根本原因;况且你们对志愿者没有培训好就上岗,失职。
  我还是比较倾向于要保护志愿者的看法。志愿者,这个志愿者,还是个小孩子,抱着服务他人从而实现自我的朴素想法,抱着服从管理、执行所有命令就一切OK的简单想法,他的想法是简单的。但是以后他将知道,"社会是复杂的"。社会是复杂的因为,你仅仅凭着老实勤劳服从忍耐的箴言是远远不够的。他想象不到,为何有人会不听自己的劝阻,硬要阻塞人流;他更是绝不会想到,自己的冲动和情绪会引起一群人的围攻;他想象不到,他一个只知道听话的孩子,竟然会又像个小学生一样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以后呢。
  港记呢?他明明承认自己当时"站在了不该站在的地方",他正是人潮停顿不能前行的"罪魁祸首",而且四次不听劝阻。原因是世博会的组织者没有明确划定非采访区?人不能装作没有常识,然后为自己辩解。即使是在没有法律的混乱社会,杀人抢劫盗窃仍然是犯罪。一个现代人到了一个原始部落里,因为这里没有成文法,没有一部现代的法律在这里有约束力,所以在这里做什么恶事都不是犯罪么?当然这样说似乎严重了,但道理一样。
  怀疑者的观点来了:港记就是要拍世博会上拥挤不堪的人流,但是却发现人流不够拥挤,不够混乱,于是自己摄像机手及助手几个人挤到队伍里去拍摄,这样就得到他们所满意的图像了。也许这个看法猜得多了些。但是看到一群三四十岁的港记围着那志愿者指责"你在干什么?!",以多欺少,盛气凌人,我仍然不禁感到龌龊和卑劣。一群大人欺负一个小孩算什么本事?仿佛他们是热心他人财物安全的正义人士,为了他人挺身而出。我不相信好人碰巧集中在这里了。我宁愿相信的解释是:他们不能这样地"欺负"大陆的那些为他们所厌恶和痛恨的官员,就只能"欺负"小孩子了。在那一刻,他们是为他们的正义,为香港同胞所"遭受的恶意对待"所讨还公道。他们站在了他们以为的制高点上。正是他们的敌意激起了志愿者的同样的敌意。而他们不过也是唧唧喳喳的小孩子而已。跟冲动的志愿者没有两样。

  但我从这事便想起南开砸车的事来。07年圣诞节的前一天。即使校园内允许外单位汽车自由通行,也应当有避让行人的常识和觉悟,更没有说撞到他人却反道自己的车被刮伤,还要被撞的人来赔偿这种野蛮道理。当然那人不聪明,因为她以少敌多,而且还是客场作战,而且居然使用嘲讽技能,却不知道自己并不是山岭巨人。(相比之下港记们就很聪明,虽然是在客场,但是他们能够做到迅速集结形成围攻之势,在局部实现巨大优势,然后高调宣传占领道德制高点。牛逼。)但是无论如何砸车是不对的,不仅是不对,而且是十分过火的错误。一个人的冲动所造成的损害是十分有限的。(那摄像机虽"有损害",实则并无大碍。)但是一群人的冲动则会造成重大的损害,比如一辆车。更多人的冲动所造成的则将是毁灭性的无法挽回的后果。而且越多人参与这一冲动,错误的做法就变得越"正确"——因为众人是不会犯错的,众人即使犯错是无过、无责罚的。最后"带头大哥"是公开表示认错了,但是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不这么认为。这个认错——同世博会这起冲突的认错一样——也是一件很有"中国特色"的事情。为什么说有中国特色,我就不必解释了。

  而这种事情最终的影响,往往是这样一种看法被推广了:"我是爱南开的。但是南开不爱我。"